1935年,甘肃哈达铺镇的一个烟叶摊子前,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匆匆走来,急切地对摊主说:“老板,给我另外一半报纸,我给你钱。”摊主虽然感到疑惑,但报纸并不值钱,于是便递给了老人。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拄着拐杖的顾客,正是红军长征中的“长征四老”之一——谢觉哉。而他买的那张旧报纸,竟然在之后成为了红军北上并最终落脚延安的关键。
那么,这张报纸到底有何特殊之处,竟能影响历史的走向呢?
“北上”与“南下”之争
提到红军长征中的关键转折,许多人会想到遵义会议,但在四川阿坝松潘县西部的毛尔盖,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会议,影响了革命的走向。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接连攻占昭化、剑门关、江油等地,为红军的西进铺平了道路。
然而,在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会师后,张国焘提出了一个与毛泽东完全不同的战略建议。他认为,既然中央红军在此前遭遇惨败,政府的领导职能已经丧失,应该在西北建立新的联邦政府,以便领导全国的革命。
张国焘的提案在红四方面军内得到支持,甚至于1935年5月,张国焘宣布成立了西北联邦政府。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中央红军的支持。毛泽东、朱德等人坚持认为,红军应该继续北上,寻找更坚固的根据地,尤其是川陕甘三省,成为红军的战略要地。
然而,张国焘却提议红军应向西南方向撤退,避开国民党军的主力。而毛泽东等人则坚决主张北上。经过激烈的争论和会议,最后中央决定继续向北推进,特别是毛泽东主张向陕北延安进发。
毛尔盖的分歧与张国焘的分裂
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并未放弃他的“南下”计划,反而在红四方面军内部挑起了新的分歧,甚至提出要用武力来审查党的政治路线。他一度试图脱离中央,拉拢红四方面军以分裂红军。
面对张国焘的挑衅,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会议,坚定了继续北上的决心。红四方面军的右路军在此时出现了脱队的情况,而张国焘在命令红军继续北进时,却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放弃了与中央的会师。
面对危急局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决定带领红军脱离险境。张国焘则试图单独领导红四方面军南下,最后他的部队损失严重,只能退到西康修整。
一份报纸的偶然发现
就在红军“北上”行动面临巨大压力时,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局面。红军在攻占哈达铺后,谢觉哉在街上偶然看到了一份《晋阳日报》。他发现报纸上提到,陕北的刘志丹依旧坚守在根据地,红军的实力并没有完全消失。谢觉哉随即买下另一半报纸,并兴奋地带着它去找林伯渠,分析后认为陕北的革命力量还在,而且可以依托这一地区为新的根据地。
他们随后将消息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一起审阅了这份报纸,大家一致认为,这不仅证实了陕北红军的存在,也表明陕北已形成稳定的根据地,适合红军北上。
此外,红军还得到了一张来自中央军委的陕西地图,进一步确认了陕北的战略价值。
哈达铺的决策
在哈达铺,红军领导层经过多次讨论后,最终决定北上陕北,建设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分析了报纸提供的情报后,向全体领导人宣布:“我们要感谢国民党的报纸,它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情报,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北上可以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
这次偶然的报纸发现,为红军的北上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红军的士气注入了强心剂。彭德怀曾感叹:“这份报纸来得太及时了!”
结语
哈达铺的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最终朝着延安进发。这一决定对红军后来的胜利至关重要。可以说,哈达铺会议是继遵义会议后,红军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点。
如果说《晋阳日报》与《山西日报》在长征途中给了红军重生的希望,那么它们的及时出现,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