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蜀汉的丞相有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允四位能臣,而东吴虽然地处偏远,却同样有着四位杰出的都督辅佐国政,他们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位都督的知名度,除了蜀汉的诸葛亮之外,基本都超过了其他丞相。尽管东吴常被讥笑为“江东鼠辈”,但不可否认,正是因为这四位都督的卓越战略眼光,东吴才得以依靠长江之险,坚守了比蜀汉更长的时间。
不过,这四位都督的战略眼光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各自的眼光有时截然相反。那么,在这些不同的战略眼光中,谁更具远见,谁又略显逊色呢?
首先来看周瑜,作为东吴建立后的首任大都督,他无论从能力还是地位,都让人眼前一亮。周瑜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因为他不仅年轻有为,而且战略眼光十分超前。记得当时曹操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雄心,亲率曹魏大军南下,意图一举吞并东吴。曹魏的军力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强大的,许多江东的将领都对东吴的未来感到悲观,认为东吴难以抵挡曹军的强大攻势。
但周瑜并没有感到恐慌,相反,他冷静地分析了曹操的优势与弱点。他指出,曹军虽然兵力强大,但这支远征军肯定会受到疲劳和水土不服的困扰,加上曹操还要分心应对西边的威胁,因此即便曹操集中力量攻打东吴,也未必能如愿。而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军队擅长步兵作战,却不擅长水战,而东吴地处水域,水战正是他们的强项。基于这一分析,周瑜坚定地认为东吴有机会在赤壁之战中胜利。
周瑜的这一判断最终被证明是准确的,在赤壁之战中,他亲自指挥打败了曹操,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因此稳固下来。周瑜不仅擅长作战,更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战后,他并未因此松懈,而是立即带兵抢占荆州,虽然未能完全占领,但至少成功地拿下了南郡,为东吴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若是周瑜能再辅佐东吴数十年,东吴的局势很可能会与后来的局面大不相同。
接下来是鲁肃。尽管鲁肃并未正式被任命为大都督,但他的实际权力和地位几乎等同于大都督。与周瑜的雄图大战不同,鲁肃性格稳重,他的战略眼光更偏向于谨慎、稳妥。在他初见孙权时,便提出了一个“鼎足江东”的战略构想:他认为曹操的实力暂时无法被削弱,而刘备则与曹操有更深的矛盾,东吴不妨坐山观虎斗,慢慢发展,寻找适当时机。
孙权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采纳了鲁肃的建议,选择采取观望态度,积蓄力量。而鲁肃对荆州的处理则更为审慎,他认为东吴虽与刘备结盟,但不宜与曹操正面冲突,荆州的问题可以暂时交给刘备去处理,而东吴则专心恢复元气。鲁肃十分看重孙刘联盟的稳定性,尽管在荆州问题上有所分歧,但他始终没有破坏与刘备的关系。
吕蒙则是另一个有趣的例子。他以“孙权劝学”的典故为人所知,虽然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学习,但相较于周瑜和鲁肃,他的战略眼光往往显得过于短视。吕蒙看重眼前的利益,有时为了追求即时的成果,甚至不惜牺牲长远利益。比如在荆州问题上,他决定在关羽北伐时偷袭荆州,虽然成功地占领了荆州,但这也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最终加速了东吴的衰退。
另外,吕蒙过于偏重水军的建设,却忽视了陆军的力量。冷兵器时代,陆军的地位至关重要,但吕蒙忽略了这一点,导致东吴陆军长期战力不足,最终在多次战役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最后,陆逊是四位都督中最注重防守的一个。他的战略眼光主要体现在稳固防线和稳步发展上,与鲁肃的谨慎类似,但他更加保守,主张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不轻易出击,而是稳扎稳打,守住已有的领土。陆逊认为,战争消耗巨大,东吴虽有一定实力,但绝不能冒进,尤其是在物资和兵员有限的情况下。他更倾向于通过防御来应对敌人。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凭借准确的战略判断和指挥能力,成功地利用火攻击败刘备军,稳固了东吴在荆州的统治地位。此战后,陆逊进一步加强了荆州的防御建设,为东吴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虽然东吴因此被一些人嘲笑为“江东鼠辈”,但陆逊的战略眼光无疑是正确的,最终也确保了东吴在三国时期能维持最久的存续。
综合来看,四位都督各有千秋,其中周瑜无疑是最具战略眼光和军事才华的,而吕蒙则因为短视的决策,成为战略眼光最弱的一位。鲁肃和陆逊则各自采取了稳守和防守的策略,虽然他们的战略更多是受到时局的制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东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