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之前,契丹和奚这两个民族的力量一直较为薄弱,这使得他们对周边强大政权的依赖非常明显。他们分散的各部落长期依附于中原的王朝或者一些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以寻求发展的机会。这些政权包括北朝政权、突厥和高句丽,尤其是北朝和突厥,对这两个政权的依赖关系随着它们的兴衰而变化。
中原的统治者道武帝意识到,契丹、奚等民族的文化水平较低,这些民族通常是抢掠一波后便迅速撤退,难以对中原地区造成持久威胁。于是,他决定集中力量巩固中原地区的稳定,对于契丹、奚等民族则采取了温和的怀柔政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些民族逐渐被纳入北魏的统治范围,与其他东北部民族一起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契丹与北魏的关系一直较好,他们每年都会朝贡。在献文帝时期,契丹的八个部落彻底归附北魏,这表明契丹各部对中原王朝充满向往。这时,契丹所有部落开始向北魏朝贡,并要求将这种朝贡形成固定的惯例。相比之下,奚在386年曾入寇安州,但很快被北魏的军事力量击败并要求内附,此后奚也开始定期朝贡。
契丹和奚的顺从换来了北魏的庇护和优待。经济上,北魏在和龙与密云之间设立了贸易市场,这使得契丹的畜牧业得到了发展。通过朝贡交换,契丹获得了中原的礼品,而他们特产的“名马”则成为了交易的重要商品。契丹在遭遇灾荒时,中原王朝也积极提供援助,帮助他们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契丹因此学到了农业种植技术。
在政治方面,北魏后期,高句丽和柔然联合起来,想要侵占契丹的北方领土。契丹感到威胁,便派出部落首领莫弗贺勿于带领三千辆车和万余口人迁移至白浪水东,并请求北魏接纳。此后,契丹的领土向南扩展,且北魏更加尊重契丹的传统,给予他们所需的礼品。
尽管契丹未因与奚的分离而削弱,反而在北魏的支持下获得了稳定的发展。契丹各部对中原王朝的依附心态也更加强烈,朝贡不断。奚在内附后也继续向中原朝贡,直到武定末年。
到了北齐灭北魏之后,契丹与中原的关系逐渐紧张。随着隋朝的建立,契丹和奚与隋的关系保持平淡,但与唐朝的关系则复杂得多。隋唐时期,两蕃逐渐得到了这些朝代开明政策的扶持,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同时也因不断产生矛盾而发生过不少冲突。尤其在唐朝,两蕃与唐的战争时有发生,战斗持续长达50多年,甚至有时关系变得十分僵化。
总体来看,两蕃对隋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得到的回应也各不相同,这也反映了契丹的实力一直强于奚。到了唐朝,两蕃在相对一致的态度下,与唐朝的互动趋于同步,得到的回应也大体相同。
内附与朝贡
“内附”是两蕃与隋唐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两蕃最初通过朝贡与隋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又通过定期朝贡来巩固这种臣属关系。唐朝的两蕃逐渐联合,尤其在唐武德二年以后,部落们开始逐步归附,直到开元四年,整个两蕃完成了内附。天宝四年(745年),两蕃的新首领李怀秀与李延宠一同归附,安史之乱后,直到唐朝末期,两蕃的实力差距逐渐加大,各自内附。
两蕃对隋唐的朝贡多集中在隋文帝、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唐中宗至睿宗时期,尽管两蕃仍有朝贡,但频次较少。安史之乱后,朝贡的频率逐渐下降。
助战与立功
“输忠保塞”是两蕃的另一项义务,即协助隋唐保境安边、出兵作战,帮助打击外敌。两蕃乐于帮助隋唐作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们感恩于隋唐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唐朝,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贞观二十年(646年),两蕃协助张俭剿灭了薛延陀的部队。其次,隋唐通过物质奖励鼓励两蕃参与战斗,如隋文帝通过奖励两蕃,成功拉拢他们与突厥分裂,进一步孤立了敌人。第三,唐朝官员通过劝诱或胁迫,促使两蕃协助作战。
两蕃在隋唐时期并非没有战争,而是总体上倾向于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平关系,打仗的次数相对较少。
隋末至唐初
隋朝初期,契丹等部落在高宝宁的引导下参与了反叛活动,甚至在隋朝反击突厥时,与高宝宁一同袭扰隋朝边境。隋朝初期,契丹和奚在突厥或地方军阀的领导下,对隋朝进行了侵扰。尽管隋朝在设立边境防线后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两蕃依然频繁入寇。
隋末唐初至安史之乱后
在唐初,契丹的力量逐渐超过奚,后者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奚与其他东北民族在契丹的领导下继续入侵唐朝边境,直到被唐军击败。
总的来说,两蕃在隋唐时期,通过朝贡、立功等手段,履行了他们作为藩属的义务,同时也获得了隋唐王朝的扶持与保护。他们的社会形态逐步封建化,经济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两蕃在强大政权的保护下,积累了财富,实力不断增强,并逐渐影响着周边政权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