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被看作诸葛亮北伐途中关键的一仗。本应形势大好、稳稳守住要冲,却因为他任命的将领出错而一瓢凉水浇在全局上。马谡被派镇守街亭,结果不但没守住要地,反而让整条北线的计划化为泡影。诸葛亮痛心疾首,甚至在事后上书皇帝,请求降职三级。既然帐下有多位将领,为什么偏偏要选马谡?这背后到底还有哪些原因?
确有才能,不能一概否定
马谡并非没有才干。他是蜀汉名将马良的弟弟,出身于被人称作“马氏五常”的家族中的一员。家族中的几位兄弟各有千里之才,在刘备麾下曾做过县令等官职,口碑和名望都不错。马谡本人理论基础扎实,善于研讨军事谋略,性格上也愿意与人交流、讨论战法,和诸葛亮相处时往往能谈上一整天,颇有才气。这些都为他在诸葛亮手下长期担任智囊提供了条件。
与马良的关系与时代环境
马良在外部关系网里属于蜀汉的荆州系,战死于夷陵之战。马谡作为他的弟弟,自然也就受到诸葛亮的关注与信任。对诸葛亮来说,马谡不仅是才德的代表,更有家族血脉带来的信任感。与此同时,诸葛亮本身也欣赏他的才能与思路,认为他可以在军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理政与用兵之间的一道桥梁。
街亭之战前的改革与实际需要
在建兴年间,诸葛亮多次亲自出征,稳定蜀汉的局势。战事虽多,但真正的用人之道并非只看名气。马谡在之前的多次场合中,提出过在战斗中的一些务实策略,尤其在沟通和动员民心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他在军事思想上倾向“先安定人心、再攻城掠地”的思路,这一思路与诸葛亮的总体战略并不矛盾,甚至在某些情境下互相呼应。于是,在当时的情势下,选用马谡担任前哨与指挥的想法,被视为一种以智取胜、以理论补实战的尝试。
人才短缺的现实推动
蜀汉在多次大战、内外压力之下,确实出现“人才断档”的窘境。夷陵之战的惨败后,蜀汉损失惨重,新的大将层出不穷的速度远跟不上需要的步伐。廖化等老将虽有经验,但新一代的实力尚未成型,像冯习、张南、傅彤等人都已战死或陷入困境,确实让蜀汉在补给线与边防上显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环境下,若再强调某些“经验不足”的新人,风险就会增大。因此,挑选一位具备理论素养、且经过家族熏陶、能与诸葛亮建立默契的人选,成为一种务实的权衡。
最终的结果与深层次的考量
诸葛亮在权衡之下,选择马谡,既看中了他的才智,又看中他在军队体系中可以扮演的作用:他可以成为军中智囊的延展,帮助稳定军心、提升指挥层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实际的作战训练,为自己积累带兵的履历;这样不仅对马谡个人的前途有利,也能在战后增强诸葛亮在军中与朝廷之间的威信和影响力。若街亭能够守住,马谡的声望和任用的正当性都会得到提升;哪怕成败未定,诸葛亮也愿意为其提供学习与提升的机会。
可惜,街亭失守的现实,改变了一切。事后之所以上书降职三等,既是一种自省,也是一种向君主表达歉意与自我减负的态度。人们常说,若眼前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却被自尊心或判断失误所错过,结果往往难以挽回。马谡的确具备一定才干,但在街亭之战的实际操作中,忽视地形、低估敌情、以及与第一线将领之间的协同不足,成为失败的直接原因。若不从失败中学习,单凭才智并不足以改变结局。
总之,马谡之所以被任命,是因为他确有潜力、符合当时环境的用人需求,也是诸葛亮对人才培养的一种尝试与信任。街亭之败并不能完全抹杀他的才干,但也提醒人们,成败之间往往不仅仅看一个人的能力,更看重在关键节点上的判断、协调与执行。若当时街亭守住,马谡的未来很可能会像饭菜端在眼前却被错过一样,成为一种“本有机会、却因时势或自我误判而错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