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谁才是蜀汉的支柱呢?答案很明确,就是姜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带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在多次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成功打了两场大胜,三场小胜,四次因未能击败敌人而未能取得胜利,仅有一次大败和一次小败。这表明,姜维的军事才能非常突出,失败的次数极少。
那么,姜维那次大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胡济。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这个人,以及他对蜀汉北伐的影响。
胡济和姜维的北伐
公元256年,蜀汉在姜维的指挥下,刚刚在“洮西之战”中获得了重大胜利,士气大振。曹魏的陇西防线出现了空虚的迹象,这为姜维乘胜追击提供了机会。于是,姜维和当时驻守汉中的胡济约定,分兵两路,最终计划在上邽(今甘肃天水)围剿魏军。
然而,魏军的邓艾早已预料到姜维会进行追击,并进行了周密的防备。姜维原本计划从钟提出兵,进攻祁山堡,但由于祁山堡的防守十分坚固,姜维决定改变策略,向西北方向进军董亭、南安,再向上邽进发。邓艾率军占据武城山,利用地利展开防守。姜维意识到强攻无望,于是决定趁夜渡过渭水,向东进军。
然而,姜维和胡济约定的合兵时限到了,但胡济未能按时到达预定地点。最终,姜维只能独自迎战,结果在段谷一战中,蜀军大败。此次失败,姜维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自请贬职,降为后将军。这场战斗的失败,史书普遍归咎于胡济未能按时到达,未能支援姜维。
胡济为何失约
那么,胡济究竟为何未能按时赶到呢?这一点一直是三国研究中的一个谜。通过分析,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胡济无故延误:这一点可以排除。胡济的人品在史料中有较高评价,且与诸葛亮有着深厚的关系。在古代,诚信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军中,一旦拖延战机,后果非常严重。胡济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将领,不可能故意拖延。
2. 朝中干扰:当时,蜀汉的实际控制者是尚书令陈祗。虽然陈祗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姜维北伐,但朝中可能有其他人反对北伐。因此,胡济的行动可能受到了内部力量的制约。这种可能性较小,因为当时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朝廷有强烈反对北伐的声音。
3. 被敌军阻挡: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胡济在途中遇到了敌军的拦截,未能及时到达。根据战场形势,胡济最有可能被魏军的防线所阻,这也符合实际战况。
胡济未能及时到达,导致姜维在段谷之战中孤军作战,最终大败。
胡济的结局
尽管段谷之战的失败被归因于胡济未到,但在随后的处理上,胡济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相反,刘禅给予了胡济更高的职务,封为右骠骑将军。这或许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当时蜀汉战力日渐衰弱,确实很难再找到一个比胡济更合适的人来担任重要职务;二是胡济在此次事件中并没有直接过错,因此不必受到过重的惩罚。
事实上,公元258年,姜维提出了新的汉中防御策略,胡济作为重要的将领被重新任命,并继续参与防御工作。胡济的军事才能并没有被质疑,证明他并非一个“害群之马”。
然而,自258年之后,史书中再也没有关于胡济的详细记载,他的最终下落至今不明。
结语
姜维和邓艾,如同诸葛亮与司马懿一样,是天生的对手。尽管姜维在北伐中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从整个大局来看,他与邓艾还是有差距。而胡济,作为姜维的重要支持者,他的失约直接导致了段谷之战的失败,但他的人品和能力仍然受到认可。胡济的结局有三种可能:一是因病去世,二是在魏灭蜀的战争中战死沙场,三是投降魏国,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臣子。胡济的去向,或许永远是个谜。
你对胡济和这段历史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