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既有从贫困潦倒到飞黄腾达的巨大转变,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和正确的老板,才能成就非凡的事业。简单来说,选对平台,跟对人,真的很重要。
苏秦的第一次职场经历:周显王
苏秦毕业后急于进入职场,选择了周显王作为自己的第一个“老板”。那么,为什么他会选择周显王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周王室衰弱:当时周王室已经衰败,相对而言,要求没有那么高,入职也比较容易,苏秦希望能先通过周王室这个“跳板”积累经验。
2. 家乡情怀:苏秦从小在洛阳郊区长大,看着家国衰弱,他心中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回到周王室也算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3. 经济状况:在古代,出个远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而苏秦身无分文,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他走得更远,所以近在咫尺的周王室,成了他最实际的选择。
在刚刚步入社会的苏秦,遇到了周显王这位还怀有梦想的领导。周显王对苏秦的能力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他之力复兴周朝。然而,问题出现在周显王身边的大臣们,他们并不看好苏秦,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书生,空谈无用。他的治国策略完全没有实际经验,空有一腔热血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反对声音最终没有给苏秦留下一席之地。
从苏秦的这次失败中,我们能分析出几个原因:
1. 公关不足:苏秦没有提前了解周显王身边大臣的立场和态度,也没有做好必要的沟通和公关,导致即便周显王欣赏他,也难以获得其他大臣的支持。
2. 能力不足:虽然苏秦理论丰富,但他缺乏实际经验,难以说服那些有实际权力的大臣。
3. 顽固势力太强:周王朝已经衰败,内部的贵族势力保守、腐化,根本没有复兴的动力和空间,苏秦即便有梦想也难以实现。
苏秦的第二次尝试:秦惠王
尽管第一次失败,苏秦没有气馁,他决定再试一次,这次他选择了秦国。秦国在当时是一个强国,而秦惠王刚刚继位,局势并不稳定。
苏秦一到秦国,便开始滔滔不绝地向秦惠王推销大秦的优越性,称赞秦国的地理位置和军队力量,信誓旦旦地表示,秦国一定会成为统一天下的强国。可惜的是,秦惠王并不买账,直接表示对苏秦的自荐不感兴趣,认为在国家基础未稳时,贸然扩张是愚蠢的行为。
为什么这次又失败了呢?原因很简单:
1. 未做充分调查:苏秦没有深入了解秦国的内外形势,缺乏对秦国局势的细致研究,他只凭借一腔热血和理想来推销自己,而没有顾及到现实中的制约因素。
2. 秦国的内忧外患:当时的秦国刚刚经历商鞅被杀的风波,内部保守势力的抬头使得改革的空间非常有限,秦惠王并没有给苏秦机会。
第三次的尝试:赵国
苏秦没有放弃,他决定再试一次,这次选择了赵国。然而,这一次他碰到了赵国的内斗。赵肃侯虽然是当国的君主,但他的弟弟却是国相,并且对苏秦十分不满。赵肃侯显然更愿意听从自家人的意见,最终没有给苏秦机会。
总结:失败的原因
苏秦的前三次尝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也为他之后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苏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一些职场选择的教训:
1. 避免选择死气沉沉的公司:如果一个公司已经衰败,内部派系争斗不断,老板又不重视人才,那么即使你进入,也很难有所作为。
2. 避免选择过于强大的企业:像秦国这样的强国,领导层较为高傲,新人没有背景、没有实绩很难获得重用。如果你选择了这样的公司,需要有长期的积累和突破。
3. 避免选择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结构固化,外人很难获得信任,尤其是在权力集中在家族内部时,外部人员的机会微乎其微。
总的来说,苏秦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职场中,选择对的老板和环境至关重要。你不仅要有足够的能力,还要看准时机,选择合适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