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君主对臣子的封赏,不仅仅是授予封号,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封地、实物和实权。但在三国时期,封赏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时候,君主会将有功的臣子封在对方的土地上,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当贾诩归降曹操后,曹操封他为“都亭侯”和“冀州牧”。都亭侯是贾诩的爵位,而冀州牧则是一个有实际权力的职位,负责管理冀州,成为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冀州当时并不在曹操手里,而是袁绍的领土。换句话说,曹操给了贾诩一个“虚职”,要等到他击败袁绍,攻占冀州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即使曹操有信心打下冀州,但也需要时间,而且一旦占领后局势可能会有变化,贾诩能否最终担任冀州牧也无法确定。结果,冀州虽然最终被占领了,但曹操却改变主意,自己担任了冀州牧,只给贾诩一个中大夫的职位。贾诩只能默默接受,心中虽有不满,却无处发泄。
像贾诩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孙权在击败关羽、占领荆州后,也封了刘璋为“益州牧”,但益州依然是刘备的领土,刘璋根本无法控制。所以,封赏给别人土地的做法看起来确实很奇怪,但这些受封的臣子反而非常高兴,似乎虚封也能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安慰,他们感恩戴德。
这种封赏方式被称为“遥领”,意思就是给一个虚拟的职务和封地,实际上只是在画一个“大饼”,一种精神上的安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封赏制度呢?
在古代,封爵通常伴随着实际的食邑,也就是说,封地是有实际土地和资源的,这些土地都是在君主自己的领土内,极少有封爵却不给封地的情况。而在三国时期,虚封和遥领逐渐变得流行起来。要想获得真实的封地,必须先通过战争打败敌人,占领对方的土地。那时魏、蜀、吴三国各自割据,并且都渴望统一天下,继承汉朝的正统。刘备是汉室宗亲,尽管与皇室关系较远,但比曹操和孙权都更接近汉室,因此他称帝时国号为“汉”,自称汉昭烈皇帝,意图恢复汉室的荣光。相比之下,曹魏和东吴虽然自立国号,却没有使用汉室的正统封号,但他们也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所以,三国君主在给大臣封赏时,心里想着的是通过打败敌国,最终在敌国的土地上设立官员,真正实现封赏。
可以说,虚封是一种精神激励,鼓励臣子为国争取胜利。而这种封赏方式在蜀汉和东吴之间有个特别的现象:他们几乎从未在对方的领土上任命官员,而是都把这些虚封的职务设在了魏国的领土上。诸葛亮从早期的“隆中对”开始,就有与东吴联合抗魏的策略。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是重臣,兄弟俩虽然各为其主,却依旧保持着紧密的合作。蜀汉和东吴达成了联盟,决定分割魏国的地盘,蜀汉占领冀、兖、并、凉四州,东吴则占豫、青、徐、幽四州。
于是,他们各自封了“州牧”,这些虚封的职务也全都设在魏国的领土上。而且,刘备和孙权还为自己的亲人和部下封了王爵,例如梁王刘理、鲁王刘永、齐王孙奋等,这些王爵的封地都在魏国境内。
然而,刘备和孙权的理想虽然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尽管他们多次联合,却始终未能战胜魏国。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他最终郁郁而终。而魏国在司马懿的篡位后,最终灭掉了东吴。那时,蜀汉和东吴在魏国境内的虚封职务和爵位都成了泡影,连原本的虚名也不复存在。
总的来说,封赏的核心在于“封”的动作,它象征着君主对臣子的重视,意味着给臣子某种荣誉和权力,虽然这些封赏未必能兑现。但这些封赏让臣子感到受宠若惊,也能激励他们继续为国家效力。事实上,先封再占领的做法,是为了昭告天下:这些土地已经有了主子,未来占领这些领土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这是恢复失地的正当行动。通过这种方式,君主不仅展示了自己的野心,也增强了臣子和将领们的信心。
因此,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虚封和遥领,虽然未必能兑现,但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能够壮大声势,提升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