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老丁叔向大家介绍了广东抗日游击总队下辖的港九大队和惠阳大队的主要领导人。今天,我们继续讲讲与这两支大队同期成立的宝安大队的领导人物,以及他们后来的命运。
首先是曾鸿文,1892年出生在广东省宝安县布吉雪竹径村。年轻时,他加入了洪门会,并迅速成为帮会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师傅是著名的致公党领袖司徒美堂。曾鸿文在二次北伐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38年初参与了中共广州外围县工委的工作,致力于在观澜、龙华地区组织民众抗日武装。
1941年11月,日军发动了香港战役。没过多久,曾鸿文接到任务,带领自己的短枪队前往新界元朗地区活动,并与当地的土匪头子黄慕容进行谈判。由于曾鸿文在这一带拥有较高的声望和实力,加之他宣传抗日的态度坚定,很快便迫使黄慕容交出了新界的大帽山。曾鸿文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带领队伍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几十人的力量。他们发动群众,积极打击小股日军,惩治汉奸,并成功打通了一条从九龙青山道,经九华径、荃湾、大帽山,通往元朗十八乡的安全路线,为“秘密大营救”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2年3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正式成立,曾鸿文担任大队长。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北撤,曾鸿文则留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了佛山和肇庆地区粮食局科长、宝安县县长等职务,直到1958年退休(后改为离休)。1990年5月,曾鸿文在深圳去世,享年98岁。
接下来是何鼎华,他出生于1914年,来自广东东莞。曾就读于东莞中学,并从事过教师和记者的工作。193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工作,为营救滞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界名人,何鼎华成功护送了200多人安全前往游击区。宝安大队成立后,他担任了大队政委、东宝行政督导处副主任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何鼎华继续从事香港的经济、统战及策反工作。遗憾的是,他于1952年11月19日去世,年仅38岁。
阮海天,1916年出生于广东增城,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军随军杀敌队独立中队担任副中队长,后来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第一中队的中队长。他随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参谋处担任副处长。后来,阮海天参与了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三团的作战,参与了解放广东的战斗。1955年,阮海天不幸去世,年仅39岁。
陈坤,1912年出生在广东东莞。与阮海天一样,陈坤也在东莞中学就读,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曾任宝安县中心支部书记、东江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第三中队的政治指导员以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政训室主任等职务。1952年夏,因所谓的“两陈事件”被囚禁,并在监狱中病逝,年仅40岁。
历史小知识:两陈事件
1951年1月,广州开始实施镇反运动。广州市公安局的两位副局长——陈泊和陈坤——在负责抓捕盗匪的过程中,使用了各种社会关系,组织了工作队,开展了一项“以毒攻毒”的斗争。然而,这一行动被指控为“丧失革命立场”、“包庇反革命分子”。这一案件成为了广州解放初期轰动全国的冤案,直到1980年12月3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复查,确认陈泊和陈坤的定罪完全不符事实,宣布他们无罪。同日,广州党委撤销了对他们的处分,并恢复了他们的党籍。公安部也公开为他们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包括“梁侠特务集团”案中的263人也得到了平反。
这些抗日英雄的故事,虽充满艰难险阻,却也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