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河南博物院,盯着展柜里那柄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发呆。绿锈斑斑的,看着不起眼,讲解员却说这玩意儿可能改写历史。当时我就嘀咕,这不就是个古代酒杯吗?后来翻资料才闹明白,这东西背后全是争议 —— 夏朝到底真的存在过吗?那会儿是松散的部落凑一块儿,还是已经有正经王朝了?
说实话,以前我想都没想过这问题。课本里不都写着夏商周嘛,大禹治水、夏桀亡国,跟真事儿似的。直到看见有外国学者说 “夏朝是商朝的倒影”,意思是商人编出来的祖宗故事,我才惊觉这里头水这么深。你别说,这说法还真有追随者,连《剑桥中国史》都没把夏朝算成信史,够让人闹心的。
不过国内学者可不干。有位朱彦民教授专门讲过这事儿,说先秦文献里到处是夏朝的影子,《尚书》《左传》都提过。更关键的是出土的青铜器,比如那个遂公盨,铭文里清清楚楚写着大禹治水的事儿。这总不能是后人瞎刻的吧?还有清华简里提到的 “西邑夏”,听着就像商朝人对前朝的称呼,透着股真实劲儿。
说到二里头遗址,那才叫争议的焦点。考古队在那儿挖出了超大的宫殿地基,还有等级分明的墓葬 —— 有的墓里全是宝贝,有的就啥也没有。北大邹衡教授一口咬定 “这就是夏文化”,碳十四测年也对得上。可另一些学者不买账,说没挖出带 “夏” 字的甲骨文,不算实锤。也是,殷墟能挖出刻着商王名字的甲骨,二里头偏偏缺这个,你说怪不怪?
至于它是部落联盟还是王朝,我以前一直搞混。直到看了苏秉琦先生的 “满天星斗说” 才有点明白。早期中原就是好多部落各自发展,跟散沙似的。可二里头不一样,它有统一的青铜器样式,还能把玉璋这种宝贝传到南方去。这哪儿是部落能办到的?分明是有个权力中心在管事儿。
真的,你去想啊,治水这事儿多费劲儿。要是没有个强有力的首领协调,各个部落能一起挖河吗?苏先生就说,大禹治水可能就是促成广域王权的关键。这时候再看二里头的宫殿,那绝对不是部落首领住的地儿,得是能号令四方的 “王” 才配得上。
不过也有学者觉得,那会儿的 “王朝” 没那么规整,更像个大部落联盟的升级版。毕竟比起商朝,夏朝的痕迹太模糊了。但不管怎么说,从 “满天星斗” 到二里头的 “月明星稀”,这步跨得可不小。就算没有百分百的证据,那些青铜、宫殿、铭文摆在哪儿,总不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现在再看博物院那柄青铜爵,我倒不纠结它是不是 “夏代” 的了。重要的是,它藏着中国人从部落走向文明的密码。那些争论、那些挖出来的碎片,拼起来就是咱们文明的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