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的时间是公元223年10月,而在三个月前的3月,他便在白帝城托孤,并下达了自己最后的军令。刘备的这道军令,最终让孙权的儿子孙休陷入困境,也为关羽和张飞复了仇。
有句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王侯将相,这句话都适用。说起刘备的能耐,不仅他从一个平民一步步打拼成为了蜀汉的皇帝,在临终前,他做出的高明决策更令人钦佩。在白帝城,他明确指出马谡不能重用,这个预见也在诸葛亮北伐时得到了验证,因为马谡丢失了街亭。
更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在死前还下了一道关乎孙权儿子孙休的军令,这道军令给孙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也直接影响了孙吴政权的稳定。这一切得从关羽被偷袭说起。
关羽为何被偷袭?
公元219年7月,关羽率军北伐襄樊,试图打开曹操的重镇,以此为后续进攻中原铺平道路。刘备当时刚刚打完汉中之战,需要养精蓄锐。关羽的出兵让曹操不得不调动驻守长安的兵力,加强襄樊的防御,这实际上帮助了刘备分担了来自曹魏的压力。
关羽已经是当世名将,曹仁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即使曹操派遣于禁、庞德支援,关羽仍以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的战绩轻松击败敌人。曹操看到关羽如此强大,甚至动摇了迁都的念头,但他很快想到可以借用东吴的力量,于是与孙权达成了合作,决定联合攻打关羽。
孙权并没有多犹豫,立即答应了曹操的请求。随后,吕蒙和陆逊进入了荆州,进行了一系列的策略,最终成功偷袭关羽。关羽因过度信任敌人的虚假和平信号而松懈,导致荆州被东吴偷袭,关羽被困,最终牺牲在敌人的手中。
刘备的复仇与临终命令
关羽死后,刘备誓言为其复仇。公元221年,刘备准备发动对东吴的进攻,但就在此时,张飞却因管理不善被下属所杀。两位得力将领的死亡令刘备怒火中烧,他将两人之死归咎于孙权,并决定出兵报仇。
然而,刘备的最终行动却是在临终前下达的命令,这份命令成为了他最后的高明策略。刘备集结了约4万精兵,再加上外援军,总兵力接近5万,准备进攻东吴。虽然在猇亭战败,刘备被迫撤退至白帝城,但他并没有轻易向孙权妥协。此时的孙权,听闻刘备驻军白帝城,心生恐惧,急忙派使者前来求和。史书《三国志》记载,刘备接受了孙权的求和请求,但从他的心态来看,接受与否并不重要。
实际上,刘备在白帝城留下了一道非常具有深远影响的命令。他任命李严为中都护,负责统领内外军事,并要求李严驻守永安,不得擅自离开。这一命令的真正意义在于,刘备希望李严能够牢牢把守永安,不让东吴军队有任何机会侵入。
刘备的命令如何坑了孙休?
从上文来看,刘备的这道命令实际上是将永安的防线交给了李严。李严在随后的日子里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成功地防守住了永安。尽管当时蜀汉已经濒临灭亡,李严仍坚守了半年之久。正是在这期间,孙权的儿子孙休派遣陆抗、步协等将领前来攻打永安,企图突破防线。但由于李严的英勇防守,东吴最终未能得手。
然而,孙休的失误在于,他没有及时为蜀汉的灭亡出手相助,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一己私利。随着孙休未能攻破永安城,加之在多次失败后面临的巨大压力,孙休的身体逐渐垮掉,最终早逝。年仅30岁的他,早早死于病重,而孙权的另一子孙皓则趁机接替了皇位。
结语
从刘备的临终命令和整个事件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他为复仇所做出的深远布局。虽然他身死,但通过智谋和高明的决策,他依然影响了蜀汉的未来,并且让孙权政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真理,在历史的洪流中,英雄的命运往往由智慧和果断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