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刊登了一条震惊考古界的新闻:经考古人员考证,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清泰陵并未被盗掘,考古人员即将对清泰陵进行发掘,揭开雍正皇帝死后金头下葬之谜。
清泰陵的发掘计划源于1980年初文物巡查时,考古人员发现清泰陵琉璃影壁上有一个盗洞。基于这一线索,考古人员认为清泰陵可能已经被盗,于是上报了国家文物局,申请进行抢救性发掘。鉴于陵墓有可能被盗,国家文物局同意了这个请求。
当时,民间一直盛传雍正是死于非命,甚至被人割头暗杀,而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为他下葬时使用了金头。清泰陵的发掘消息传出后,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前来,等待揭开雍正死后“金头下葬”之谜。
然而,发掘工作开始后,考古人员发现盗洞仅有两米多深,意味着盗墓贼曾试图进入,但因某种原因未成功。因此,清泰陵并未遭到严重破坏,仍然保存完好。
回顾历史,建国初期,国家曾主动发掘了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明定陵,但由于当时考古技术不成熟,导致许多珍贵文物因保存不当而风化。因此,国家总结了教训,制定了规定:只对已被盗掘的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而不再主动发掘未被盗掘的墓葬。
发现清泰陵未被盗掘后,考古人员面临选择:既然陵墓保存完好,是否应继续发掘?但由于消息已公布,许多民众和学者都期待揭开雍正死因的谜团,若不发掘,势必让大家失望。此时,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向国家提出停止发掘的请求。他曾亲历明定陵的考古失败,深知当时的考古技术无法保障文物安全。夏鼐担心若继续发掘,可能重蹈明定陵的覆辙,导致文物损坏。他强烈反对发掘,并建议保持清泰陵原貌。
最终,国家采纳了夏鼐的建议,决定停止发掘工作,仅填补了盗洞。至此,雍正皇帝的清泰陵仍然完好无损,雍正与他的皇后、妃子们继续安息在地宫中。
虽然清泰陵未能发掘,雍正死因依然成谜,特别是在乾隆皇帝继位后,他对雍正之死严密封锁消息,下令宫中所有人员不得谈论此事。如果雍正确实是自然死亡,乾隆为何要采取这样的封锁措施?这一点加剧了民间对雍正死因的猜测。
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是雍正死于刺杀,尤其与吕四娘的故事紧密相关。吕四娘的传说源于雍正时期的大文字狱,吕留良是反清复明的学者,因其言论受到严惩,吕家遭受惨重打击。吕四娘据称为替祖父复仇,刺杀了雍正。然而,这一故事纯属民间传说,缺乏史实依据。事实上,吕留良及其家族在雍正的打压下几乎全数灭绝,且清朝宫廷警卫极为森严,吕四娘能够刺杀雍正并逃脱是不现实的。
根据《清世宗实录》,雍正的去世非常突然。1735年8月21日,雍正因病在圆明园稍感不适,虽然他继续工作批阅奏折,但到了第二天夜间病情急剧恶化。第三天,雍正便去世。史料中提到,雍正死时出现七窍流血的症状,这可能表明他死于中毒或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雍正一生迷信道教,特别依赖道教的丹药。雍正曾因其信奉道教丹药而多次服用丹药,而这些丹药常含有有害的重金属,长期服用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严重毒害。因此,雍正的死因很可能与长期服用丹药有关,也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雍正的死因可能是毒物中毒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双重因素。乾隆继位后,封锁雍正死因的消息,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掩盖雍正因服用丹药而死的事实,避免其声誉受损。
虽然历史上雍正的死因依然无法确凿定论,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雍正因服用有毒丹药再加上长期过度劳累,最终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由于清泰陵至今未被发掘,雍正的具体死因可能永远无法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