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陈永贵刚刚参加完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他和人群一起走出会场,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呼喊:“永贵同志,请等一下!”他回头一看,竟然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邀请他去见毛主席,为毛主席庆祝生日。
上世纪60年代,山西昔阳的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重建家园,战胜了自然灾害。他们靠着满是补丁的双肩和布满老茧的铁手,努力发展生产。这一切,传遍了全国,也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注意。 1963年年底,李一清,中南局书记处书记亲自到大寨考察,深受触动。李一清表示:“虽然陈永贵只是个农民,但他身上有着强大的个人魅力,他在复杂的环境下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这让我看到了农民以外的东西。”毛主席也记住了陈永贵的名字。这次,陈永贵来京参加会议时,毛主席特意把他召来。 见到陈永贵时,毛主席握住他的手,热情地与他打招呼:“永贵好啊!”席间,毛主席亲自为他夹菜,和他亲切交谈。进入中央领导层的视野后,陈永贵的名字传得更广,声望越来越高。他从大寨党支部书记一路升职,先后兼任昔阳县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等职。 毛主席将他视为新鲜血液,逐步推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这让陈永贵感到十分意外。 1975年初,陈永贵前往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周总理叫他到身边,开门见山地说道:“你要做好准备,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广到全国,怎么样?”陈永贵听后非常震惊,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承担如此重任。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总理,我文化水平不行,实在无法担任副总理!” 周总理的语气变得严肃:“陈永贵,你是党员吗?是党员,就应该接受党的安排。”在总理的坚定要求下,陈永贵只得接受了这一重要职务。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陈永贵被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位列第七。他从大寨的虎头山走进了中南海,成为中共高层核心成员之一。在一次昔阳干部大会上,陈永贵感慨万分,他表示:“古今中外,还没有把一个农民提到国家领导岗位上的,马克思没有做到,列宁也没有做到,毛主席做到了,这就是毛主席对工农分子的重视与信任。” 走上副总理的职位后,陈永贵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他常自谦:“我文化低,连个记录都写不好,根本不算合格。”每当需要写信或报告时,他通常是口头叙述,由秘书或他人代笔。进入国务院后,陈永贵更是需要处理大量的文件,这让他感到极大的压力。 有一次,老上级张怀英来到北京看他,刚好看到工作人员送文件。张怀英问他:“你怎么批文件的?”陈永贵笑着回答:“咋批?别人画圈,我也画圈呗。”他解释道,“如果他们画了圈,我也跟着画,没画的话,我就不画。”他并不擅长批文件,真正擅长的是到基层去、扑到农业工作中。 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陈永贵深感困扰。最终,他写信给毛主席,申请回大寨和昔阳县一线工作,亲自参与生产劳动。他还请求搬出钓鱼台3号楼。毛主席体谅他的困难,同意了他的请求。 1975年8月,陈永贵搬到了交道口的一个小院子里,家人并未随他一起搬来,他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这里生活与工作。闲暇时,他就回到基层,走访各地,实地考察。根据资料统计,陈永贵自从调到北京后,前后回昔阳已超过20次。无论去哪儿,他都秉持大寨的经验,主张艰苦奋斗的精神。 有时,陈永贵提出的建议与实际情况不符,引发了人们的反感。例如,他曾赞扬陕西“地是好地”,却说“就是人懒”。虽然他提倡勤奋精神,但这样的话让陕西人民听了并不高兴。他去吉林时,看到伪满时期建立的体育馆,称赞吉林“条件太好”,又说:“如果我带5000个昔阳农民来,吉林一定能焕然一新。”这些言辞让吉林的群众感到不满,很多人暗地里批评他。 1974年,陈永贵到北大荒军垦农场考察。他注意到农场里堆积了大量马粪,便批评农场领导没有有效利用这些肥料:“我们大寨有句老话,‘地里没粪就是跟人瞎混’,你们有这么好的肥料却没有用,真是浪费!”农场领导虽然接受批评,但私下里却说:“他懂个啥?大寨才几亩地,我们这里几十万亩,收都收不过来,哪有时间捡马粪?” 陈永贵的话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陈永贵不仅面临工作上的困难,也经历了许多挑战。邓小平曾表示:“有机会,我还要去大寨。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要实事求是。”这些话给了陈永贵很大的安慰。 最终,陈永贵在1980年提出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并得到了批准。辞职后,他搬离了交道口的住所,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并始终关注祖国的土地,直至1986年病逝。 陈永贵的一生,充满了从农村到国家领导岗位的传奇,他的故事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农民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