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胡适先生的英语就已经说得很好。可现在我们开全国人大时,竟然有代表呼吁不要学英语,这让我实在难以理解。
人的眼界,是靠世界观撑起来的。不看世界,怎么会有世界观?如果你连别人在说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认清世界、识别趋势?
我曾看过一个报道,讲的是世界著名的一家汽车企业。在新车改造时,他们征求消费者意见。有人说车身该加长,有人说要改灯,有人建议顶棚再高一点。设计师把这些意见凑在一起,结果做出了一辆极其难看的车子,根本卖不出去。那些给出意见的人,懂车的也有,不懂车的也有。企业的错,在于把所有意见都照单全收,而没有辨别其中真正有用的部分。
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时,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声音,形成一个多元的、民主的讨论环境。但最终要有一个强有力、清晰的主心骨,能看清世界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真实需求,做出正确的决策。嘈杂的、没有远见的声音,可以不必理会。
看看我们国家的历史,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以及像詹天佑、钱学森、李政道这样的高级科技人才、桥梁设计师,都是去留学后回国的人。他们把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回来,推动了国家的巨大转变。可是从清末开始,许多有识之士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想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加强自己。但几百年过去,我们仍在争论要不要学英文、要不要出国留学,仿佛还停留在旧时代的观念里。我们都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就是科技竞争,而现在大部分尖端科技领域的学术著作,多是以英语撰写的。医学、计算机、物理等学科,哪一个不是如此?语言不是凭空就会的,只有长期的积累,到了真正需要时才来学,往往已经来不及。
回顾中国的发展史,我们也并非一直落后。我们在世界上也曾走在前列。只是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间,列强侵扰、屈辱不断,根本原因却在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目光短浅。你若连语言都不懂,怎么看世界、怎么与世界对话?如今,很多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仍停留在清朝的影子里。要崛起、要走向世界,我们必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改变,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让世界认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成就与艰难。若语言不通,又如何对外宣传、争取理解和尊重?
所以我的看法是:在打牢母语根基的前提下,中国的孩子一定要把英语学好;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再多学几门外语。这样既能把国内的文化传承好,又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抓住科技与交流的机会,推动国家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