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韩国首都首尔发生了一场极为罕见的特大洪水。洪水退去后,一块神秘的石碑浮出水面。这块石碑背上承载着一只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赑屃,而石碑的顶部则雕刻着古老的螭首图案。更引人注目的是碑文,其中融合了汉字、蒙古文字和满洲文字,而最令人震撼的部分是那七个醒目的汉字:“大清皇帝功德碑”。这简短却深具震撼力的碑文,引发了韩国人强烈的愤怒与羞耻感。许多韩国人将这块石碑视为国家的耻辱。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石碑会出现在韩国?它又为何能激起韩国人如此强烈的情感反应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朝鲜与明清两朝的历史关系。
早在明朝初年,高丽的权臣李成桂发动政变,夺取了朝鲜的实际控制权。为了巩固地位,李成桂向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表示归附,获得了“朝鲜国王”的封号。然而,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大举入侵朝鲜,朝鲜国土几乎被完全占领。明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派兵援助,最终帮助朝鲜击退了日本侵略者。朝鲜对明朝的援助感激不尽,两国关系愈发密切。
然而,局势发生了变化。后金(清朝的前身)逐渐崛起,开始威胁明朝及其周边国家。朝鲜作为明朝的邻国,位于两国的冲突前线,因此成为后金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1619年,朝鲜派遣上万名士兵支援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结果这场战斗以明朝的惨败告终,大部分朝鲜士兵投降了后金。此后,朝鲜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逐渐开始与后金接触,直到明朝的支持逐渐减弱。
1623年,由于李成桂的外交政策过于摇摆,朝鲜国内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声浪,最终爆发了政变,李成桂被推翻,流放至江华岛。李成桂的侄子李琮继位后,重新亲近明朝,坚定站在明朝一方,对后金展开强烈反抗。
然而,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继位的皇太极在初期面临较大的内外压力。为了解决问题,皇太极决定对朝鲜采取更为强硬的策略,尤其是在明朝内部混乱的背景下,朝鲜几乎孤立无援。1627年,皇太极调集大军进攻朝鲜。朝鲜几乎无法抵挡,仅用短短20天,清军就占领了定州、安州和平壤等地。李琮被迫逃亡至江华岛。
朝鲜很快与清朝达成协议,宣布成为清朝的盟友。朝鲜割断了与明朝的联系,将清朝视为新的宗主国。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皇太极命令在朝鲜立起了“大清皇帝功德碑”。碑文详细记录了清朝征服朝鲜的经过,并强调朝鲜的归顺。此举对朝鲜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刻的羞辱。更令朝鲜人民痛苦的是,每当清朝使节访问朝鲜时,都会去祭拜这座碑,象征着清朝对朝鲜的主权。
尽管如此,朝鲜人民并没有遗忘这段屈辱的历史。即使清朝统治期间,朝鲜上层士大夫始终怀有尊明贬清的情绪,甚至继续使用崇祯年号,直到19世纪末。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朝失利,朝鲜解除了与清朝的附属关系。此后,象征耻辱的“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朝鲜人民拆除并扔进河中。然而,这块石碑并未就此消失。在1913年,日本为了抬高自己的威望,重新将这块石碑从河底捞起,并再次竖立在公众面前,以此来羞辱朝鲜。
几十年过去,1956年,韩国独立,为了摆脱这段历史的阴影,韩国政府决定再次将这块石碑沉入河底。然而,七年后,一场特大洪水使得石碑再次浮出水面。这一次,韩国选择了直面历史,重新竖起石碑,并在周围建立了一座公园,专门保护这块历史遗物。
尽管如此,韩国国内依然有不少学者和民众对政府公开展示这块石碑表示反对。2007年,一名韩国男子深夜闯入石碑公园,用红色油漆在石碑上写下愤怒的字句,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痛恨。虽然这名男子被捕,石碑也被修复,但这一事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段屈辱历史的反思。
这座石碑经历了多次沉浮,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两国的兴衰与痛苦。它虽然可以被摧毁,但历史的屈辱无法抹去。我们不应遗弃这座石碑,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无法忘记的历史,它提醒我们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寻找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