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让蜀汉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刘备只得带着脱险的身影逃回白帝城,蜀国的国力因此大打折扣。早在战争发生前,孙权已经杀害了关羽,夺走荆州,蜀国此时只剩益州、汉中两地,精锐也所剩无几。
次年,刘备去世,托孤于白帝城,南中突然爆发叛乱,使蜀国陷入内忧外患的最艰难时刻。面对这样的局势,诸葛亮临危受命,决定先稳住局势,再为日后的北伐积蓄力量。
一、重新结盟吴国
刘备此前独自对吴国发动战争,结果以失败收场。诸葛亮担任实际掌权后,首先重新与吴国建立联盟,修补两国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曹魏不敢再趁蜀吴相互攻伐之机坐视不理,借外部安定来稳住蜀国内部局势,争取时间修整力量,慢慢恢复国力。
二、平定南中叛乱
刘备去世后,南中爆发叛乱。诸葛亮深知自己正处于丧事之痛,不宜过早出兵。两年后,也就是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下,深入南方腹地,围剿叛乱的雍闿与孟获。他采纳马谡的意见,以“安抚为主、用计制胜”为策略,先击败雍闿,随后采用七擒七纵的办法逐步制服孟获。到了秋天,南中叛乱被平定,军队回师成都。此举带来两方面好处:一是稳定了蜀汉的后方,减少了外部威胁,二是从南中获得大量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极大地促进了蜀汉国力的恢复。为巩固新局面,诸葛亮任用了孟获等南方将领,并从当地招募精锐之士,组建了无当飞军,显著增强了蜀汉的军事力量。
三、勤政以振国力
在稳定外部环境与平定南中之后,诸葛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上。他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努力保障粮食丰收,以确保国家的基本供给。另一方面,巴蜀地区以织锦闻名,诸葛亮设立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蜀锦不仅供应蜀地自己,还远销东吴和曹魏,成为蜀汉军饷的重要来源。人们常说,诸葛亮治理蜀地时讲究“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这套方略帮助蜀国逐步走出困境,恢复了元气。
四、北伐的准备与挫折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北伐的时机逐渐成熟。公元226年,魏明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继位,政治经验尚显不足。诸葛亮看准时机,决定率军北上,同时继续与吴国保持联盟,吴国也在北方行动以争夺淮南,发动了石亭之战,蜀吴两国互为呼应。
227年三月,诸葛亮率领部队进入汉中,驻扎在沔阳(今陕西勉县一带)。建兴六年春,他先在斜谷道设下虚实之计,诱使曹魏将领曹真派兵防备,随后亲率大军向祁山发起正面进攻,意图撬动关中局势。与此同时,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纷纷叛魏投蜀,关中局势为之一震。
然而,魏军没有袖手旁观。魏明帝的西镇长安部队由张郃率领五万步骑远征,对蜀军的马谡发动重创,在街亭之战中大败马谡。与此同时,赵云虽勇猛,却在战场上势单力孤,遭遇众兵压制而在箕谷失利。这次北伐以失利告终,成为蜀汉北伐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
以上述事件为主线,史书记载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记录诸葛亮在治理与军事方面的长期努力与探索。通过一系列策略与行动,诸葛亮为蜀汉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北伐未能立见成效,但其政治与军事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