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8日黎明时分,杨罗耿兵团经过六昼夜的急行军,顺利到达新保安,成功完成了对傅作义嫡系35军的包围任务。
毛主席在西柏坡得知这一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心情松快了很多。他自言自语道:“这次我把杨成武、杨得志、程子华这三个兵团批评得很厉害,他们一个个都紧张得不行,怕是有些心理阴影,真希望他们能没有怨气。”
其实,在一次战役中,调动的这三个兵团都发生了失误,这在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幸运的是,敌人的疏忽比我们的还要多,最终取得了胜利,战果也可以说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毛主席考虑到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决定让东野迅速入关,解决华北战事。但为了不让傅作义察觉,毛主席命令华野暂停进攻杜聿明集团,而华北一兵团则稍微缓攻太原。
当时,傅作义将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以西,企图保住撤退到绥远的通道,而北平以东则是蒋介石的部队,他指挥失灵,毛主席早就看透了傅作义的意图。
由于张家口是傅作义西撤的关键枢纽,毛主席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指派杨成武兵团攻击张家口,同时让杨得志兵团支援,做好随时配合的准备。东野也被命令派出先遣部队南下,确保张家口战役的顺利展开。
最初,这个计划被认为是万无一失的。然而,傅作义果然上当,派遣了35军支援张家口。毛主席见状,果断指令三个兵团加快行动。
一般认为,第一个犯错的是程子华的东野先遣兵团;第二个犯错的是杨成武,他错误地将张家口的防守重点放在了西面,导致35军顺利从东面撤退。杨得志兵团也因为时间紧迫、地理和天气条件的限制,未能及时支援。
程子华在回忆录中提到,东野先遣兵团入关的时间其实应该更早一些。早在1948年10月下旬,东野夺取锦州后,傅作义突然发动行动,派遣三个精锐军队和骑兵部队企图偷袭石家庄,威胁党中央。
虽然毛主席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傅作义的偷袭失败并仓皇撤退,但我军仍做好了必要的军事准备。杨成武兵团继续守住平绥线,杨得志兵团调往石家庄附近,而东野则决定派出先遣兵团南下。
东野调动了程子华的第二兵团,带领由4纵、11纵组成的队伍以及几个独立师和骑兵师,从喜峰口、冷口进入华北,计划暗中进军。到了11月9日,程子华率领的东野部队已经抵达北平东部,准备随时投入战斗。
尽管傅作义撤退,但程子华依然保持警惕,考虑到傅作义可能通过天津从海上撤退,曾向中央提出增援要求。随着毛主席决定围绕张家口展开战斗,程子华的兵团被调往平张之间,与华北两大兵团共同收网。
当时,东野尚未全面进入华北,中央并未决定立刻解决华北战事,兵力尚不够。因此,程子华的部队仍然需要通过密云等地吸引敌军注意,进而为主力提供支援。
程子华的行军并不隐秘,反而故意让敌人察觉。傅作义并未相信东野部队已入关,直到后来在新保安一战中遭遇重大损失时,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在密云战役中,程子华并未浪费时间。战斗一度陷入胶着,直到12月5日,东野先遣兵团最终成功夺取密云。有人认为程子华的进攻暴露了中央意图,给敌人带来了警觉,然而这一点在战略上并非错误。
傅作义的反应说明,他虽然派遣侦察兵察看密云的战况,但并未意识到东野的主力已经进军。直到35军陷入新保安,傅作义才真正慌乱起来。
最终,傅作义的军队在北平被完全孤立。尽管密云战役中有失误,但整体来说,程子华、杨成武和杨得志三人依然取得了成功。
毛主席虽然批评过这三位指挥官,但随着战事的推进,毛主席逐渐放下了心,几次发令表扬全军。程子华在回忆录中也提到,密云战役虽然有失误,但并没有因为这一点受到过多苛责。事实上,程子华后来的工作更多集中在地方建设上,体现了他全方面的能力。
总的来说,程子华没有被授予军衔,并不代表他的军事成就受到了否定。在当时,战争时期的军事指挥大于地方职务,而程子华的转任到地方工作,也正是国家需要多方人才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