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报业少年志融媒平台特别推出《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让我们循着少年的脚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烈士纪念馆,在行走中回望历史,铭记英雄。那些永不褪色的忠魂,是无数中国人心系家国,浴血奋战的缩影。他们的名字,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绽放着恒久闪耀的光芒。
在苏鲁交界的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静默矗立。在这座“抗日”命名的山上,陵园内1851 座烈士墓安葬着2000余位忠骨,塔碑上3576个英名镌刻着不屈的抗争。在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626件展陈文物中,一只竹篾斑驳的筐篮静静陈列,它承载着一位女性用坚韧书写的革命往事,更延续着生生不息的信仰火种。本期《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中,来自连云港的少年寻访小队走进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这只筐篮背后承载的关于坚守与担当的故事。
丈夫牺牲,她选择扛起责任忍痛前行
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时通慧介绍,这只筐篮的主人叫吴为真。1919年出生的她,1934年投身革命,1942年12月与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结为革命伴侣。
1943年3月16日,彭雄奉命率51名干部战士化装成商人,乘五桅大帆船从盐阜区废黄河口出发,计划到赣榆柘汪口登陆转道延安学习。因半夜歇风,17日拂晓,船在小沙村以东海面与敌汽艇遭遇,一场木船对抗铁艇的惨烈海战爆发了。
枪声划破海面,彭雄中弹受伤。傍晚,风将船推到西海岸,赣榆芦阳、兴海两区的区中队和滨海警备团二营赶来接应。吴为真和警卫员急忙将彭雄抬上船板,冒着敌人六挺机枪和几十支步枪的扫射,涉着几乎没过头部的海水奋力登上陆地。但这位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9岁。
“面对丈夫的牺牲,她该有多难过啊!”寻访中,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的学生忍不住感叹。“悲痛是肯定的,但她记住了彭雄‘教育好孩子’的嘱托,更明白这不是沉溺悲伤的时候。讲解员时通慧进一步说道:“因为吴为真知道,革命还在继续,还有更多人需要扛起责任前行。”
筐篮装着思念,也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
1943年9月,彭雄与吴为真的孩子彭小雄出生,这只筐篮便成了最忠实的伙伴。讲解员时通慧介绍,吴为真看着孩子,时常想起彭雄的嘱托,此后南征北战的行军路上,这只筐篮成了特殊的“装备”,一头挑着革命的武器,一头挑着熟睡的彭小雄。孩子的哭声与她的脚步声,成了行军路上最动人的“战歌”。
“这只筐篮,是不是就像她的‘战友’?”一位学生提问道。“是的。它装着孩子,就是装着未来;装着武器,就是装着信念。”讲解员说:“吴为真用这只筐篮告诉我们,革命者的家,从来都和国紧紧地绑在一起。”
为家国舍小我,见证信仰传递的力量
吴为真与这只筐篮的故事,道尽了革命年代里家国同脉的深沉情怀。也让参与寻访的同学们备受激励。“一只筐篮,一头是家,一头是国。原来爱国,就是这样把牵挂变成力量。”“她把悲伤藏进筐篮,把勇气扛在肩上。现在的我们,更该接住这份沉甸甸的传承。”
抗日山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贺龙广在视频中总结道:“这只竹编筐篮,装下的是革命者的责任与牵挂,更承载着从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从牺牲中生长出的希望,它让我们明白,抗日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为家国舍小我’的赤诚,也见证着信仰在血脉中永远传递的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编导 高嘉曼
摄影 庄建剑 薛超
剪辑 庄建剑
美编 王亚男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