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带你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考。
1.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匈奴与大汉的较量
公元前84年,匈奴狐鹿姑单于向汉廷递交了一封信,提出再次和亲,目的是停止战火。信中写道: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不为小礼以自烦。”
虽然这是一封求和信,但匈奴单于的言辞充满自信,语气中带着大国的气度。匈奴认为,自己应该与大汉并列为强国,所以他们的要求也不低,足见匈奴自视甚高。
他们开出的条件有三个:
1. 开关市,汉匈之间进行贸易。
2. 娶汉朝公主,巩固两国关系。
3. 每年提供大量物资,包括万石糯米、五千斛稷米和杂缯万匹。
如果汉朝同意这些条件,匈奴单于则保证“边不相盗”。匈奴人似乎认为,和亲、关市、岁贡是理所当然的。汉朝则以女人换和平、钱粮换太平、尊严换苟安,这似乎是匈奴的大恩赐。
面对这些要求,汉朝处境复杂:当时的汉朝天子年幼、朝政动荡,国家分裂严重,因此,汉廷愿意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但匈奴单于与贵族们依然觉得,求和的信件应由汉朝皇帝亲自发出,才显得更有面子。于是,和亲的事便拖延了下来。这个拖延,意味着匈奴的“大国梦”彻底破灭。
2. 五路大军征匈奴:规模空前,战果却不佳
公元前74年,匈奴威胁车师,并联合起来围攻乌孙。乌孙国王昆莫请求汉帝国派兵援助。当时汉昭帝去世,朝廷未回应。后来汉宣帝继位,乌孙昆莫再次请求援助。
这时,汉朝终于决定出兵。公元前72年,汉帝国集结了前所未有的兵力,组成五路大军,总兵力达到十六万。五路军分别由田广明、范明友、韩增、赵充国和田顺等将领率领,深入匈奴腹地2000里,目标不仅是解救乌孙,还要彻底削弱匈奴的力量。
然而,事与愿违。匈奴闻风而逃,导致五路大军并未取得预期的战果。各路将领的战果都远不及之前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虽然他们分别俘获了数百到上千个匈奴人,掳掠了一些牲畜,但整体战果微不足道。
此次征伐后,汉朝的将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宣帝和大将军霍光感到十分失望。两名表现不佳的将领田广明和田顺被捕入狱,最终两人选择了自杀。
3. 尽管战果有限,匈奴依然受到了重创
虽然五路大军的战果不如预期,但这次大规模出征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校尉常惠和乌孙骑兵的合作,成功击败了匈奴,使得匈奴人失去了往昔的威风。
最重要的是,此次战争让匈奴单于深受打击。汉朝成功俘获了大量匈奴贵族,包括单于的亲属,这对匈奴人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精神打击。之后,匈奴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自信地称霸西域。
4. 校尉常惠的功勋:汉朝西域政策的成功
常惠之所以能够立下赫赫战功,离不开汉朝对西域的长期战略布局。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汉朝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稳固了与西域诸国的关系。乌孙的支持正是得益于汉朝的长期经营。
常惠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他曾与苏武一起被匈奴扣留多年,直到汉昭帝时才得以归国。常惠后来接替苏武,成为典属国,掌管西域事务。他的功勋,不仅仅是运气的偶然,而是长期西域政策的积累。
5. 匈奴不再称雄西域:汉朝的战略胜利
尽管匈奴后来发动报复性攻击,但因天灾、战败等原因,他们的力量严重削弱。曾经依附于匈奴的西域小国纷纷转向汉朝。这一系列的变故彻底打破了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汉朝虽然在五路大军的征战中并未取得直接的胜利,但通过常惠和乌孙骑兵的合作,最终实现了战略目标。这不仅削弱了匈奴的力量,还让西域诸国纷纷转向汉朝。
汉朝对西域的深远影响,从这场战争开始,逐步展现了出来。正是因为常惠等人辛勤的外交努力,才让匈奴人不得不低下头,结束了他们曾经的“大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