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威名赫赫的九大“末代总督”之两江总督张勋
迪丽瓦拉
2024-11-23 21:15:32
0

原标题:大清威名赫赫的九大“末代总督”之两江总督张勋

1917年6月中旬的一天,一个身着纱袍褂、黑红脸、浓眉毛、胖乎乎的花甲男子,来到毓庆宫,叩拜正在等候老师上课的溥仪。半个月后的7月1日早晨,这位仍然留着花白色辫子的男子,又来到紫禁城,在养心殿对溥仪说了一通“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的话语,接着对外宣布溥仪复位,帝制复辟。

这位男子,便是近代史上因“丁巳复辟”而留下骂名的“辫帅”张勋。因缘际会,从1911年到1917年的短短七年,张勋由一名不起眼的绿营提督、败军之将站到了历史舞台中央。

出身贫寒却平步青云

张勋,字绍轩,是江西奉新人,出生于1854年。父亲是一个小商贩,家境一般。但他八岁丧母,十二岁丧父,成为孤儿。为了混口饭吃,张勋去帮地主家放牛。因乖巧可爱,不久改为书僮,伺候东家少爷读书。1879年(光绪五年),张勋参军入伍,成为了清军的一名士兵。五年后,他随部队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次年在镇南关大战中战功卓著,越级提拔,官至参将,管带广武右军各营,驻扎广西边防。

甲午战争爆发后,张勋投奔了袁世凯。

不久因随袁世凯赴山东征剿义和团,升任总兵。次年调至北京,宿卫端门,算是九门首领之一,多次担任慈禧、光绪等人出巡的扈从,开始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1911年,擢江南提督。武昌首义后,奉清廷之令镇守南京,统领第九镇新军。江浙联军围攻南京,张勋兵败退往徐州,皇帝授他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仇视革命

武昌起义后,张勋为表示忠于清廷,命令本部人马均留发辫,人称“辫子军”。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十一月,任中国孔教会名誉会长。

辫子军

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大肆迫害、捕杀革命党人,留日同盟会员韩志正北走北京,老同盟会员周仲穆被杀于王陵母墓,王少华被逼坠楼自杀,一时间,徐州腥风血雨,阴霾密布。随即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1915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满清政府。

张勋复辟

1917年,张勋借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伪装成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拼凑实力,积极策划清室复辟。

黎元洪见段祺瑞手握重兵,就电召驻守在徐州、统领定武军的张勋进京当中间人。

张勋毕竟是老北洋,进京之前,他偕同新任命的国民政府总理李经羲先去了天津,拜码头,访名流。在段祺瑞位于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38号)的家中,张勋邀段赴京,“共筹国是”,段祺瑞拒绝了。张勋又跑到徐世昌家,关门进行了长时间密谈。

6月,隧率辫子军入京。

经过一阵紧张的策划,张勋于同月30日夜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五十余人,乘车进宫。

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张率领诸人,溥仪行三拜九叩礼。

第二天,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九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八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

北京街头挂起清朝龙旗

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被封为忠勇亲王。

张勋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当时京城龙旗飘荡,旗人喜形于色,商人却忧心忡忡。中行、交行的纸币断不收受,吃饭、购物只认大洋,一时物价上涨,人心惶惶。

张勋的劣行,遭到了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

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第一时间通电全国,声讨张勋的倒行逆施;总理段祺瑞立即组建讨逆军,7月3日在天津马厂誓师,兵分三路,直捣北京。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区。

娶了个好老婆擅长理财,攒下万贯家产

张勋一生的运气,在于他娶了一个好老婆。

张勋一生好色,纳过10个妾,但始终对“正室”恭恭敬敬,因为那是他落魄时的发妻。他的这位妻子叫曹琴,和张勋共过患难,张勋一直对她言听计从。

曹琴极其精明能干,特别会投资理财,她把张勋的那些积蓄盘得风生水起。张勋晚年生活在天津,他名下独资或投资经营的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店等企业有70多家,资产超过5000万元。

在天津的张家,用人不下百余,花匠、木匠、厨子、司机、丫鬟、仆人等分门别类,每天张勋吃的、用的、抽的,无不精细奢华。张勋喜欢看戏,每年三节两寿,张家总要搭台唱戏,各路门客、食客拜访,门庭若市。

张勋晚年抱着小妾给他生的儿子

1922年,张勋做七十大寿(提前做寿),京剧界数得出的名角,如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80多岁的京剧界老前辈孙菊仙的带领下,到天津的张家花园给张勋祝寿。光孙菊仙的出场费,张勋就甩出了600大洋,把孙菊仙感动得老泪横流:“懂戏者,张大帅也!知音者,张大帅也!”

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9月17日,逊帝溥仪下旨,赏银三千元给张勋治丧,赐谥“忠武”,并亲笔为张勋撰写碑文。这些举措看来还不足以表达溥仪对这位“复辟功臣”得“隆恩”,他离开紫禁城,亲自往天津致祭。溥仪带头之下,大批前清遗老遗少纷纷前往祭吊,各界“名士”所送的挽联挽幛竟达3170幅。

1924年8月,张勋的遗体自天津起灵还乡。他的亲家张作霖(张作霖的女儿张怀卿许配给张勋的长子张梦潮)考虑到张勋曾两屠南京,深恐路上变生不测,便派来一营士兵护送。张勋灵柩乘车南下,走济南、徐州、蚌埠一线,至芜湖改乘江轮,溯江而上。到九江后,张勋夫人曹琴先将张作霖派来的奉军大部遣回,只留少数兵力继续护灵。然后,队伍仍走水路由鄱阳湖入赣江、进潦河,最后在安义县石鼻上岸。张勋生前仅为乡里捐修桥梁、修补道路、救济饥荒、兴办学校等的花费,就达白银200万两之多。这侧面证明张勋家财之丰厚,也为其在老家笼络了不少民心。因此,当张勋灵柩快到时,其老家赤田村派来100多人提前三天前来石鼻迎柩。张家除安排迎柩者饮食起居外,每人还赏给白羊布长褂孝服一件。在由石鼻到赤田30里的路途上,前来祭奠焚香、跪拜送柩者达1000余人。张家也十分大方,给每人两块银洋的赏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在谈到中国古代历史时,万户侯这一荣誉往往频繁出现,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被封为万户侯的人物。例如,西汉...
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重庆召... 中新网重庆11月22日电 (记者 钟旖)中国新闻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22日在重庆启幕。 围绕“信...
原创 周... 岳飞少年时跟随乡里的周同学习射箭,能够左右开弓。后来,他又跟随枪术大师陈广学习技击,成为一县之内无敌...
原创 张... 张士诚原名九四,出身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原创 奸... 前言 一位冤魂,一名奸臣,一场悲泪,一世宿命。时至今日,秦桧的名字仍然是千古骂名,而忠诚英勇的岳飞精...
趣历史|清官专断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特别是在古代,家庭人口众多,纠纷情况又复杂,对于谁是谁非,外人很难说得清楚。但在...
原创 黄... 黄巢起义,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关于黄巢,后世的看法分歧较大:一些人认为黄巢是个杀戮成性的魔...
原创 刘...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时代,刘协皇帝名义上是汉朝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才真正掌控着那个...
原创 武... 武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是施耐庵笔下的打虎英雄,后来因愤怒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还在鸳鸯楼上...
原创 东... 翻考古队的工作日记时,有段描写让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队员们清理东晋古墓那会,连喘气都透着小心翼翼。...
侯杨方:看待明朝衰亡需寻找历史... 《明亡清兴: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作者:侯杨方 版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5年...
原创 陈... 在肖伟俐所著的《帅府家风》中,详细记录了许多开国元帅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家庭...
原创 抗... 谭炳云同志,您真是我们的大功臣啊! 在1951年国庆庆典的盛大场合上,彭德怀举杯对这位穿着简朴的男子...
原创 日... 一个岛国,资源穷得叮当响,地震海啸年年闹,却偏偏几百年、上千年盯着东亚大陆不放,非要把中国搞亡国灭种...
原创 日...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投降是因为美国投下了原子弹,但实际上,日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投降的真正原因与...
原创 清... 清官类电视剧的剧情往往引人入胜,除了故事情节外,演员的精彩演技以及华丽的宫廷服饰也让观众无法自拔。通...
原创 赤... 《——·前言·——》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孙权面临着一个极为关键的抉择:是选择向北方强敌曹操投降,...
原创 山... 阎锡山晚年生活在台湾,境遇可谓极为落魄和尴尬。自从他失去了权力之后,便开始修建窑洞作为住所,然而这种...
原创 孙... 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记录了一段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往事。照片中的孙中山,目光坚定、神采奕奕,仿佛能看...
原创 四... 1946年,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战争局势,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不同的战斗需求,先后组建了1纵、2纵、3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