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攻金国的时候,金朝朝政腐败、君主昏庸,但国家还没有彻底崩溃。成吉思汗第一次南下时,一路推进到了金的都城中都(今北京)城下,因城墙坚固、攻城手段不足,只得退兵。
一年之后的1212年秋天,成吉思汗再次出征。这次他采取了更周密的计划:分兵多路在金国境内骚扰,牵制敌军,而亲自率领约两万骑兵直扑西京(今山西大同)。他的目标很明确——先拿下西京,作为立足点再向中都推进。
为准备攻城,成吉思汗并非只带骑兵。他随军携带了数千名工程兵,负责制造攻城器械;同时派出一支部队牵制德兴(今河北涿鹿),迫使金军分兵应付。可西京的城墙结构特殊,外倾的墙面让常规的云梯和攻城器具难以奏效,蒙古人多次尝试攻城但未能见效。
金朝方面也抓住了蒙古暂时受挫的机会。宰相奥屯襄认为蒙古骑兵已经有所消耗,便建议皇帝完颜永济从中都调来三万精锐夜行驰援西京。金军这次补强迅速且气势汹汹,原本在城下苦战的成吉思汗面临内外夹击的危险。
然而成吉思汗并未慌乱,他看到了反而是绝佳的反击机会。于是他设计了一场看似简单却极为有效的诱敌战术,最终彻底消灭了这三万增援军。
战术分两步走。第一步,阻止西京守军出城救援。成吉思汗用约五百名骑兵和一万匹马,在城外制造假象:把假人穿上盔甲绑在马背,拖着树枝四处徘徊,扬起尘土。守城的士兵在远处看到这些“骑兵”来回活动,分不清真假,于是不敢贸然出城与蒙古人决战,选择固守城内。
第二步,设伏歼敌。成吉思汗令一小股兵力出击后又佯装溃败,引诱奥屯襄三万精锐追击。奥屯襄见蒙古人狼狈退出,便断定敌军已弱,命令部队紧追。蒙古人擅长机动与野战,他们早已在有利地形布下埋伏。追击的金军进入圈套后,蒙古骑兵从四面合围,迅速袭击,造成金军混乱溃散,互相践踏、伤亡惨重。仅用了几个时辰,这支被骄傲自信的精锐部队便被全歼。
虽然这次成吉思汗未能立即攻下西京,但他用智慧与战术夺得了战略主动权,给金朝以沉重打击,严重打击了金军士气,为后续战役奠定了基础,最终促成了金国的溃败与屈服。
成吉思汗屡战屡胜的关键,在于他善于观察形势、灵活应变,能抓住敌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他常用的诈败、诱敌与埋伏等战术,都是以机动性与心理战为核心,靠的是对敌我实力与地形的精准把握。这些军事智慧在史书如《蒙古秘史》《金史》《元史》中都有记载,也被后人广泛研究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