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念完经打和尚,意思是当一个人达到自己的目标后,就不再顾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会背叛、伤害对方。这种做法往往给人一种狠心、不讲情义的感觉,也容易被人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
翻开历史,要说最典型的念完经打和尚的人物,那就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莫属了。朱元璋从小生活贫困,吃不上饭,只好在皇觉寺当了小和尚,还曾做过流浪的僧人——说白了就是托钵乞讨。直到有一天,红巾军千户汤和写信给他,朱元璋才决定放下袈裟,留起头发,绑上红头巾,开始了自己的起义生涯,并最终建立了强大的明朝。 按照常理,朱元璋既然出身僧人家庭,应该对和尚有着特殊的情感。至少,在他建立起明朝后,应该给一些老和尚些机会,比如提拔他们,或让他们享受一些好处。毕竟,曾经一起过日子、同门的师兄弟总会有一些情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朱元璋对和尚的态度非常严厉。在他统治下,和尚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仅仅享受了十年的好时光。即使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在他推翻朱元璋的对手时立下赫赫战功的姚广孝等人,也最终未能幸免。 不过,和尚的倒霉并不是因为朱元璋发怒,而是因为他们参与了胡惟庸谋反事件。其实,胡惟庸最初的谋反案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朱元璋说要对和尚们动手,那些和尚就没办法逃脱了。实际上,早在胡惟庸案之前,朱元璋就对和尚们的行为非常不满,尤其是他们生活放荡不羁。例如,他曾严厉批评过一些和尚和道士的生活方式,认为他们在斋戒时经常饮酒吃肉,甚至男女混杂,这样的行为显然不符合佛道的清规戒律。 朱元璋是一个说做就做的人。明代《国初事迹》记载,曾有一些尼姑与当地富豪的妻子们发生不正当关系,这让朱元璋非常愤怒。他模仿西门豹治邺的做法,下令将这些尼姑和她们的客户一并投入河中。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发布了一系列严苛的法令,规定所有和尚必须严格遵守规定。如果有人私自留在民间,甚至还有妻子儿女,或者在外做生意,就会被抓住并处死。他要求所有僧人只能在山林中搭个简单的棚子,过着简朴的生活,禁止任何商业化行为。如果和尚穿着僧袍去政府机关或与官员勾结,结果也是立刻杀头。 这段话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翻译,就是:你要当和尚就老老实实过僧人的生活,如果你敢私自结婚、做生意或者与官员交情,马上就会被处决。 另外,朱元璋特别针对一些不符合僧人身份的人,出台了新规。例如他规定:20岁以上的人不能剃发出家,20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须先在寺庙里做三年的考察,如果能证明自己品行端正,才能正式成为僧人。而且他还规定,女性如果不满四十岁,不能出家做尼姑,只有年纪较大的女人才能成佛门弟子。 这些措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僧人和道士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对女性的出家限制,因为当时战乱刚刚结束,社会人口减少,女性的社会责任也非常重大。因此,年轻女性不允许轻易出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对和尚的态度愈加严苛,甚至听到和尚两个字就会发火。一次,一位名叫徐一夔的杭州教授,向朱元璋上表时,文中提到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类的恭维话,朱元璋一看就怒不可遏,认为生者僧也这句话是在讥讽自己,便命人将徐一夔抓起来处死。 朱元璋如此痛恨和尚,也有很多历史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些人认为,朱元璋对僧人的厌恶源于他对一些僧人堕落行为的愤怒,认为他们背离了佛教教义。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朱元璋是在报复自己在皇觉寺当年受到的屈辱。有一条史料提到,朱元璋在战胜陈友谅之后,独自一人前往紫金山上的一个寺庙游览。天色已晚,他就在寺庙借宿,但深夜时,住持和尚强行将他拉到大殿讲禅,并训斥他道:施主面相显得杀气重,天下动乱,劝施主择业安定,修行佛道。听到这话,朱元璋愤怒不已,立刻拔出宝剑,将剑架在住持的脖子上,吓得住持脸色苍白。朱元璋笑着说:天下之乱,正因为民众疾苦,战争不断。而你们这些人,吃饱了就谈心境,实在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