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存在时间从1271年到1368年。这个朝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政权,还首次完成了对整个中国的统一。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建立了蒙古帝国,并开始向外扩展。蒙古帝国先后征服了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和金朝等国家,并将征战的脚步迈向西亚、俄罗斯及东欧。然而,在蒙哥汗去世后,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间的汗位之争引发了大蒙古国的分裂。 1260年,忽必烈继位,年号中统。1271年,他依《易经》大哉乾元的含义,改国号为大元,并于次年迁都至燕京,称大都。从此,忽必烈正式成为中国的皇帝,元朝也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元朝的历史复杂多变,既有其黑暗的一面,也有光辉的一面。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许多独特的贡献,留下了不少新的历史因素。以下几点是元朝的主要贡献: 首先,元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局面。在元朝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分治的局面,但元朝成功结束了这一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元朝的疆域辽阔,远超以往的中国政权,标志着一个新的统一局面的到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吐蕃地区第一次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今天中国的疆域在元代已经基本形成。此外,元朝还创立了行省制度,这是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行省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并且这一制度一直被明朝和清朝继承至今,影响深远。 其次,元朝的民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格局。在这一时期,一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古老民族逐渐消失,如党项族和契丹族,他们融入了其他民族的群体中。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民族开始崭露头角,最为显著的便是蒙古族和回族。此外,在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也形成了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新兴民族。随着边疆民族的内迁,民族间的杂居现象逐渐增多,许多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融合、共存。这一变化对今天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元朝时期,中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与欧洲的直接联系在此之前是相对间接的,但蒙古的西征改变了这一状况,带来了双方的直接接触。马可波罗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旅行和记录,使得中国与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商业的交流。第四,元朝的都城大都的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蒙古帝国的都城是哈剌和林,位于今日蒙古国的乌兰巴托西南部。忽必烈在被任命管理汉地后,在现今内蒙古的正蓝旗建立了开平城作为他的府邸。继位后,忽必烈决定在燕京城的西北部新建一座都城,经过十年的建设,1276年大体完成。新城被命名为大都,而开平则被称为上都。上都作为夏季的都城,每年皇帝都会前往避暑。这样,元朝便有了两都之制。大都城的规模宏大,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雄伟的城市之一,成为了当时世界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然而,元朝的政治并不稳定。在1308年至1333年期间,元朝先后经历了包括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在内的八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平均在位时间仅为三年多,政权更迭频繁,暴露出元朝内政斗争的严重性。这段时间的动荡不安,反映出元朝政治局势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