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徐海东和吴焕先分别带领各自的队伍,在现在安徽省金寨县豹迹岩村汇合,组成了著名的红25军。红25军下设两个师,总人数大约为3000人。红74师的师长是梁从学,政委是姚志修;红75师的师长是丁少卿,政委是高敬亭。本文将重点介绍丁少卿这位师长。在一些资料中,他的名字误写为王少卿。
有关丁少卿的资料较少,尽管我查阅了很多历史文献,也询问过一些老红军和他们的后代,但还是无法得知他具体的出生地和出生年月。由于他去世较早,又因后来叛变,导致他的资料极为匮乏。有猜测称他可能是来自鄂东或皖西地区,可能出生在湖北麻城或安徽金寨。他大约出生于1911年,并在1930年左右加入红军,和林维先将军的经历有些相似。丁少卿出生贫困,但他作战勇敢,枪法精准,迅速在红军中崭露头角。到了1934年,他已经成为红25军第75师的师长,而此时韩先楚、刘震、陈先瑞等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领袖们,还只是中级指挥员。丁少卿性格倔强,因此在整军运动中被降职,被安排到苦工队做体力劳动,担负搬运大米、炮弹、子弹等任务。类似的经历还有林维先和梁从学等战将。 1934年11月,红25军主力开始长征,临行前,红军留下了少量指挥员、伤病员和地方干部守卫大别山区。统计数据显示,留守部队主力不足千人,干部严重短缺。为了弥补这一缺口,鄂豫皖苏区的负责人高敬亭做出了果断的决定,释放了一些原本在做苦工的指挥员,包括林维先、丁少卿、梁从学等。事实证明,高敬亭的眼光和决策非常精准,值得称赞。 徐海东留下的部队改编为红28军,人数长期维持在千人左右,主要包括红82师、手枪团、特务营等。梁从学和林维先都曾担任过营长和团长的职务。而丁少卿则被安排担任参谋一职。按理说,参谋主要负责策划军事行动、提供战略支持,但根据红28军一些老干部的回忆,丁少卿的职责并不涉及指挥作战,而是负责寻找和分配部队住所。高敬亭虽然破格给予他一个工作岗位,但对他的信任仍有限,并未直接安排他带兵作战。相比之下,高敬亭对梁从学的信任更为突出,但也不及对林维先的信任。有老干部回忆,丁少卿的指挥能力极强,在战斗中机智勇敢,是一个出色的高级指挥员。他人缘很好,即使有人批评他是瞎参谋,他也从不生气。通过观察,高敬亭最终认识到丁少卿的才华,给予了他一定的指挥权。1935年12月,丁少卿率领红28军特务营、手枪团一分队和第五路游击师,共400多人,在安徽金寨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红军成功歼灭敌军300多人,缴获步枪200多支,击毙了敌军团长和营长,震慑了华中敌军。 在高敬亭的麾下,丁少卿率部屡战屡胜,但他始终未被任命为营长、团长或师长等高级指挥职务。尽管高敬亭在战斗中放权给他,但战斗结束后,丁少卿依然回到军部担任参谋一职。客观而言,高敬亭在用人和政治方面具有较高的才能,丁少卿、方永乐、林维先等人都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在高敬亭的领导下,红军在多次战斗中获胜。同时,在整军运动中,很多指挥员要么被处决,要么出走,甚至投敌。比如手枪团团长余雄被处决,红82师政委方永乐为证明清白而英勇牺牲。鄂东北独立团政委徐诚基因背叛而被击毙,还有一些老红军选择逃避战斗,直到1940年才重新回归队伍。虽然高敬亭主导的整军运动有其弊端,但从长远来看,他成功整合了散乱的游击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带领部队坚持到抗战全面爆发。然而,丁少卿并未能适应高敬亭的整军理念。由于不满被降职,他最终在敌人的拉拢下投敌,组建了别动队,开始在各地袭击红军,给红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曾经的战友对他心生仇恨,他虽然卖力为敌工作,但始终未获得敌人的重用,最终被当作工具丢弃。此时的丁少卿深感悔恨,但他也没有勇气回到红军。尽管他希望找回曾经的归属感,但始终未能勇敢地向高敬亭求助。 有史料显示,丁少卿曾试图找到高敬亭,希望能够重新回到红军,但因其罪行太重,大家没有原谅他。最终,罗厚福亲手击毙了丁少卿,并将他的尸体埋在一块稻田里。丁少卿死时泪流满面,罗厚福则也泪水盈眶。两人曾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但最终却成了仇敌。 红25军,包括红28军,培养出了不少开国将军和革命烈士。除了徐海东、程子华、郑位三等知名将领,还有许多无衔的开国功臣和烈士。像吴焕先、廖荣坤、戴克敏等都在红25军中有着突出贡献,而丁少卿的叛变成为了红军历史中的一段痛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