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权力更替往往伴随着血腥激烈的斗争。无论是玄武门之变的血腥场面,还是沙丘宫内的冷尸,权力斗争常常是欲望和人性的真实写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壮举。秦始皇凭借着“奋六世余猎”的力量,成功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无可匹敌的帝国,创造了祖龙的威名。然而,就在秦始皇享受帝国荣耀时,他却在一次巡游途中突然去世,享年仅五十岁。
在秦始皇去世之后,李斯和赵高这对心机深沉的联盟,为了稳固自己在权力中心的地位,密谋策划了杀害扶苏的计划,扶植了年幼的胡亥登上了皇位。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秦朝在短短几年间的迅速覆灭。李斯,这位杰出的政治家,为何会选择胡亥这个纨绔子弟作为继承人,并将自己辛苦打下的伟大帝国推入深渊呢?这一切背后,隐藏着李斯为维护个人权力而作出的深层次考量。 李斯选择胡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内心强烈的权力欲望。李斯的成长过程充满坎坷,出身贫寒,一度一事无成。曾经因贫困而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然而,李斯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成为了秦国的宰相,权力一时无二,达到了“万人之上”的地位。如果扶苏继位,李斯不仅可能会失去权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可能受到威胁。扶苏与李斯的关系较为疏远,而且扶苏推崇儒家思想,这与李斯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存在巨大冲突。李斯深知,若扶苏成为皇帝,自己的地位将岌岌可危。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他选择了胡亥这个易于操控的傀儡。 李斯的“恶行”也让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决定。众所周知,李斯曾以极端手段除掉了自己的同门师兄韩非,甚至亲手毒死了韩非。李斯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他担心韩非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在实施“焚书坑儒”政策时,李斯更是为了维护法家思想的专一地位,提出焚毁所有与儒家相关的书籍的建议。李斯深知,若扶苏继位,他推行的政策将会受到清算,而他自己也必将遭到惩罚。因此,他决心绝不让扶苏登基。 在秦始皇去世后,李斯选择支持胡亥这一决定,与赵高的影响密切相关。赵高,作为深得秦始皇宠信的太监,权势滔天,并且与胡亥有着深厚的关系。秦始皇不仅任命赵高为中车府令,还让他负责辅佐胡亥。赵高深谙李斯内心的矛盾,巧妙地劝说他支持胡亥。李斯在赵高的劝导下,最终选择了胡亥,而非扶苏。这一选择,不仅是为了保全李斯自己的权力,更是赵高巧妙地利用李斯的恐惧和焦虑,操控了李斯的决定。 胡亥本身性格放荡不羁,治国能力极差,正好成为李斯需要的“傀儡”。胡亥继位后,迅速听从赵高的谗言,甚至屠戮了秦始皇的其他儿子。这一系列行为,充分展示了胡亥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且极容易受到他人操控。李斯看重的正是这一点——胡亥极其容易被控制,为李斯和赵高提供了进一步巩固权力的机会。 虽然李斯曾是一位智谋出众、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却因为轻信赵高,选择了胡亥作为继承人,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命运,也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李斯的选择充满了权谋的痕迹,却也暴露了他在权力面前的脆弱与错误判断。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放弃了理智,最终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总体而言,李斯的选择令人感到遗憾。尽管他才智出众,权力欲望强烈,但在面对权力诱惑时,他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胡亥的上位,虽然为李斯和赵高的权力联盟提供了更多机会,但也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李斯的故事是一则深刻的警示,提醒我们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可能因为一时的选择和错误判断,付出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