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末开始,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赴日本留学,他们怀着改变国家落后局面的决心,选择向日本学习。日本当时从西方吸收了大量的现代化知识,成为许多中国留学生的求学目标。虽然这些学生几乎学遍了所有西方的现代知识,但回国后,他们对于推动国家改革、改变落后状况的实际贡献却并不显著。这与古代日本留学生回国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无法相比的。尽管如此,许多留日学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们中间有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锋鲁迅、郭沫若、周作人、张资平、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夏衍、徐祖正等人,也有清末的革命家如陈天华、邹容、秋瑾、章太炎等,还有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廖仲凯、宋教仁、黄兴、蔡锷、唐继尧、李烈钧、陈铭枢、阎锡山、孙传芳、蒋作宾、张群、胡汉民、汪精卫、居正、何应钦、程潜、杨宇霆、汤恩伯、黄炎培、章士钊、沈钧儒等。
从这些人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知名政治人物,如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等,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孙中山、张勋、蒋介石、段祺瑞、张作霖等人也同样在日本有过较深的渊源。这一现象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深度干涉,尤其是溥仪和汪精卫,他们是典型的例子。日本不仅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支持中国的改革与革命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孙中山也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并长期以日本作为其革命基地。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当时,在戊戌变法的高潮阶段,伊藤博文曾到中国,并与光绪皇帝进行了交流。当清廷发动政变,捕杀维新党人时,伊藤博文指示日本驻华使馆采取措施,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安全撤离,并通过外交手段帮助他们脱险。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在回忆录中提到,政变发生当天,梁启超跑到公使馆寻求保护,并向林权助说明了政变的情况。林权助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听后表示:这是做了好事,救他吧,让他到日本去,我会帮他。梁启超是中国宝贵的灵魂!这一事件显示了日本当时对中国改革者的支持。 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教授在《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中写道:中国从日本学到了许多东西。如果没有日本的留学经历,中国现在可能没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些难道是日本值得夸耀的吗?当然不行!他接着指出:因为日本人并没有亲切地教导中国学生,相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经历了不少轻蔑的待遇,他们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反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这也使得他们团结一致,反抗日本的侵略政策。他甚至认为,这些留学生最后回国,成为了抗日运动的先锋,将曾经的留学国日本视为最难饶恕的敌国,这无疑是一个悲剧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