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碗礁瓷语——碧波启封的丝路时光舱”展览的系列重要活动,11月7日,西安博物院特邀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志博士在乐知学堂开展了题为《海捞瓷——海底遗珍里的盛世风华》的专题讲座,带领近百名现场听众及线上逾十万次观看的网友,深入探寻了沉睡于碧波之下的外销瓷传奇。
杨志老师在乐知学堂开展《海捞瓷——海底遗珍里的盛世风华》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海捞瓷从秦汉溯源、唐中后期兴起,到宋元繁荣、明清鼎盛的清晰发展脉络。杨志详述了如唐代“黑石号”、宋代“南海一号”、清代“碗礁 I 号”等各时期代表性沉船及其出水的珍贵瓷器特征,并重点解析了海捞瓷的三大类别:传统外贸瓷、来样加工瓷与仿制瓷。
讲座中,杨志深入介绍了青花瓷的概念、所使用的青花料(如元代的苏麻离青料、清代的珠明料)以及其制作工艺与工具。他特别重点突出了康熙时期海捞瓷的卓越成就,体现在其细腻的胎质、享有盛誉的“翠毛蓝”发色、融合了中西元素的独特造型,以及兼具传统与西方风格的纹饰上。讲座深刻挖掘了海捞瓷所蕴含的历史、艺术与收藏价值,彰显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实物证据,对研究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大作用与意义。
此次讲座的背景——西安博物院与福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碗礁瓷语”特展,正在该院一楼临展厅持续展出至2026年4月7日。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明
来源:前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