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下旬,国民党高层的重要人物、蒋介石的亲信陈诚因肝癌病重,生命垂危。医生将这一消息告知他的妻子谭祥,告诉她陈诚的病情已经无可挽回,建议她开始准备后事。
在当时的台湾社会,像陈诚这样身份显赫的人去世后,通常都会遵循土葬的传统。然而临终时,陈诚却向妻子留下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遗言:“陈死火葬,以不占地为原则。”谭祥听到这句话后,脸色顿时苍白,久久不能平复心情。她为什么会如此震惊?火葬在当时到底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要理解谭祥的反应,首先需要回顾陈诚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以及蒋介石对他的深厚信任。蒋介石在选拔干部时有三个核心标准:一是浙江同乡,二是黄埔军校出身,三是属于他的嫡系部队。只有符合这三条的人,才有机会受到蒋介石重用。而陈诚正好满足这三个条件,因此注定在蒋介石的仕途上扮演重要角色。 陈诚出生于浙江青田,父亲陈应麟是晚清秀才,也曾在县里担任小学校长。陈应麟非常重视教育,从小要求陈诚勤学好问。陈诚学习成绩优秀,191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校后,凭借努力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虽然在军阀混战的时期经历了停课和复课的波折,但最终他在1922年顺利毕业。 毕业后,陈诚被分配到浙江的一支师部,担任少尉排长,参与了几场战斗,并在战斗中受过伤。他也因此与蒋介石有过短暂接触。1924年,陈诚经过不断努力,26岁时升任炮兵营少校营长,并成为黄埔军校炮兵科教官。北伐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陈诚被任命为总司令部中校参谋。 在与孙传芳部队的交战中,陈诚表现出色,很快晋升为师长。但由于死对头何应钦的打压,他的师长职位只维持了几个月。尽管如此,蒋介石看中了陈诚的能力,开始有意重用他。1928年,蒋介石亲自任命陈诚为警卫司令员,随后逐步提拔,最终升为军长,地位稳固。 蒋介石和陈诚的关系非常亲密,后来陈诚甚至成为蒋的干女婿。这段婚姻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蒋介石在为谭祥挑选丈夫时,选择了陈诚,因为他能够保证忠诚,这也让陈诚的地位在国民党中更加稳固。尽管陈诚与原配妻子关系破裂,但蒋介石的安排无疑巩固了他在党内的重要位置。 在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安排下,陈诚与谭祥结为夫妻。这段婚姻融合了政治利益与亲密关系。起初,谭祥对陈诚并不满意,觉得他长相普通,身材矮小,但在宋美龄的劝说下,她最终同意了婚姻,认为陈诚前途不可限量。1932年元旦,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主持了婚礼,陈诚与谭祥正式结为夫妻。 随着时间推移,陈诚逐渐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亲信之一。在国民党政权动荡时期,蒋介石将退路交给陈诚,任命他为台湾省主席。1947年,蒋介石因内外困境将陈诚调往台湾,希望他能够稳定局势。 然而,陈诚在东北的任务并不顺利。面对连续战败,他在指挥失利后公开向蒋介石认错,表示愿意承担责任。虽然部分将领要求惩罚他,但蒋介石并未因此重用,而是给了他一笔安抚费,让他前往台湾疗养。抵达台湾后,陈诚继续为蒋介石效力,并在蒋的指示下有效管理台湾的政治事务。 陈诚治理台湾果断有力。他改革币制、控制人口流入,并实施土地改革,赢得民众认可。但随着美国对台湾关注加深,他也面临内外压力,尤其是美国试图挑拨他与蒋介石关系。1961年,美国邀请陈诚访问,企图拉拢他离间蒋介石父子,但陈诚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没有被诱惑动摇。1963年,他向蒋介石提出不应贸然“反攻大陆”,认为大陆局势对蒋越来越遥远。 然而,命运早已安排。陈诚不久被诊断出胃癌,尽管蒋介石尽力寻求治疗,但病情迅速恶化。1965年2月底,医生宣告他生命只剩最后几日。临终前,陈诚留下火葬遗愿,希望减少土地占用。这一要求让谭祥震惊不已,因为在当时的台湾,土葬是一种传统,尤其是像陈诚这样的国民党高层人物,很少有人会考虑火葬,甚至有人猜测他与大陆有所联系。 陈诚去世后,蒋介石心情复杂,但最终决定尊重他的遗愿,虽然没有选择火葬,却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全岛降半旗,军队为其服丧。蒋介石的举动体现了他对陈诚的高度信任和深厚感情。 周恩来在接待前国民政府副总统李宗仁归国时曾感慨:“陈诚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他是爱国的人,虽然身体不好……”两岸统一的愿景似乎因此更加遥远。但随着历史发展,特别是在叶剑英和邓小平努力下,“一国两制”政策逐步推行,许多人对统一的期盼愈发强烈。 回望陈诚的一生,无论功过评价都不容易。他作为国民党的重要将领,曾对共产党和人民造成伤害,但从国家层面看,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最终成为两岸统一的重要支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