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在中央举办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毛主席和周总理应邀出席。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各种话题。突然,郭沫若提到胡适,声音中带着些许疑惑。 胡适现在还在美国吗?他怎么不回来了?郭沫若问道。 可能是不愿意回来吧,他现在特别喜欢美国的自由和民主。周总理答道。
真没想到,那个时候的新文化运动中,胡适还是一位充满热血的青年,怎么现在变成了这样?郭沫若有些感慨地说。 我们本来也有打算和他好好沟通的,可是在胡适离开大陆之前,他做了两件事,让毛主席对他彻底失望了。周总理感慨道。 胡适和毛主席曾经关系密切,为什么后来会变得这么僵硬?胡适到底做了什么呢? 胡适和毛主席的关系起初非常和谐。胡适生于1891年,年轻时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留学期间他深入了解了民主和科学的意义。在陈独秀的邀请下,胡适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并成为该运动的领军人物。 毛主席曾在采访中提到:胡适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还听过他的课,他的许多观点我非常认同。 毛主席还回忆道: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我经常学习他的文章,他可算是我的精神楷模,受他的影响,我成立了问题研究会,研究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学生都参与其中。 1920年,胡适和毛主席开始进行书信往来。 胡适在信中写道:润之,我已经收到你的来信,国内的思潮纷繁复杂,如何选择,如何挽救国家与人民,这需要谨慎。关于湖南一事,我支持你。当前社会矛盾重重,总要有志之士去破局。 毛主席收到回信后,非常激动,打开信封后,他看到的是胡适对他行动的支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在回信中写道:先生大义,国难当头,每一步都困难重重,但如果不采取行动,国家将不复存在。你的支持让我信心大增,湖南一事,我一人之力远远不足,还请先生谅解。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和民族危机加剧了胡适和毛主席的情感联系,两人心中都有救国的理想,因此惺惺相惜。 然而,为什么两人建国后却关系渐行渐远? 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国内的形势。此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逐渐脱离了现实。胡适开始倾向于国民党政府,投身于政治斗争之中。 当时,毛主席曾对胡适说:胡先生,非常高兴看到您加入了国民党,面对日本的侵略,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希望您能借助美方的力量,在国际上谴责他们。 胡适答应了国民党的要求,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国民党的虚伪。随着时间推移,国民党的行为越来越放肆,不顾群众利益,只关心自己的权力。胡适对这种虚伪的行为感到不满,逐渐产生了矛盾。 他曾对身边的秘书说:与国民党合作是正确的选择吗?最初是因为我提倡民主和法治,希望国民党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现在蒋介石推行独裁,我并不认同。另一方面,共产党采用武力解决问题,我也觉得这不是最佳方案。胡适忽略了现实中的情况。在面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的虚伪时,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来捍卫民族独立,拯救百姓,这是当时最有效的手段。然而,胡适依然无法理解这一点,最终他选择继续与国民党合作。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最终败退。胡适在离开大陆之前做了两件事,彻底让毛主席失望。 第一件事就是他提出脱离中国实际的规劝:让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1945年,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毛主席考虑邀请胡适代表共产党立场。 毛主席对胡适说:胡先生,您的才智与能力我们都非常钦佩,我们希望您能代表我们共产党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您看如何? 胡适回信表示:润之,我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共产党的情况,我有一些善意的建议。你们党过于激进,应该放弃武装斗争,这样对人民更好。你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政党活动。 而且,国民党比共产党成立得早,参加会议时,共产党可以以第二大党的身份加入,这样更为和谐。 毛主席听后,摇了摇头,他知道,放弃武装斗争是不可能的。胡适显然不了解国内的实际情况,不理解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政治斗争。因此,他对胡适的规劝感到彻底失望。 第二件事发生在1945年8月,胡适通过傅斯年去延安拜访毛主席。在毛主席听到傅斯年的来访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即表示:傅斯年,我认识他,他是胡适的学生。当初我也曾向胡适请教过问题,今天就让我以学生身份接待他。 毛主席与傅斯年交谈时,表达了对胡适的尊敬,并请他代为向胡适问好。但胡适似乎并未回应毛主席的善意。后来,胡适通过电报再次表示:我从傅斯年的信中看到了您的问候,但我依然认为共产党应放弃武力,采取更和平的方式。 放弃武力这四个字深深刺痛了毛主席的心。胡适再一次让他失望。毛主席内心的失望,不仅来自于胡适对国民党的盲目信任,也因为胡适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通过这封电报,毛主席意识到,胡适与自己之间的分歧已经变得不可调和。 毛主席感慨道:当年,为了新文化运动而奔波,忧国忧民的胡适先生,最终还是消失了。他沉重地望向西方,周恩来等人也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