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马英九恩师熊玠:两度警示大陆,应更换对台思路,让利要有底线
迪丽瓦拉
2025-11-11 11:32:42
0

«——【引言】——»

在纷繁复杂的台海局势中,有一个名字或许不常被普通人提起,却曾在关键时刻发出过掷地有声的提醒。

这个从战火中走出的学者,是马英九留学时的恩师,也是中美台三方都打过交道的老牌国际关系专家熊玠。

他一生看透了岛内的政治算计和外部势力的盘算,两次公开对我国敲响警钟。

那么,他两次公开警告说了什么?

又发现了什么隐忧?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

走出战火,走向世界

认识熊玠这个人得先从他的经历说起。

这位1935年出生在河南开封的老人,从小的日子就是伴着战乱过的。

抗日战争的炮声、内战的硝烟,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真切切的日常背景。

他的家庭出身不错,父亲是大学教师,家族在当地也算有声望,但再有家底,战争下的生活仍是飘忽不定。

1949年,战局已定,这个外省家庭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落脚在台北。

那时的台湾充斥着战后废墟的味道,物资紧缺,社会戒严,城市街头到处能看到穿制服的宪兵执勤。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既是安全的避风港,也是隔着海峡的思乡牢笼。

熊玠的智力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来。

高中时,他在英语考试里考进寥寥几个合格者之中,从此走上了语言学习的路。

他15岁那年就考进台湾大学外文系,在那个年代,这意味着他能直接接触莎士比亚、海明威这些原版文本。

他喜欢钻在图书馆的角落读书,一本西方名著翻到边角卷起皮也舍不得换。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台湾当个安稳的教师,而是把路走到了太平洋彼岸。

先是在南伊利诺伊大学拿到新闻学硕士,天天琢磨美国媒体是如何在字里行间传递政治信号的;接着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项目,读马基雅维利、卢梭,研究国际关系理论,跟着当时的名师研究美苏冷战与东亚格局。

那些年正是美国政坛风云激荡、世界局势剧变的时代,熊玠的目光也变得越来越长远。

从学术圈到政策圈

拿到博士学位的熊玠,是有机会成为纯学者的,但他很快走进了政务与政策的核心地带。

他在纽约大学讲台上的声音,逐渐传到更高的会议室。

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美台“断交”,台湾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急转直下。

美国国会抛出一个方案,要用内部立法的方式来“维系”与台湾的关系,这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与台湾关系法》。

熊玠被请进了起草相关内容的圈子里。

在这个过程中,他坚持几个关键点,美国必须清楚写明会继续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同时,不应该切断经济和文化这两条管道,否则台湾会立刻陷入全面孤立。

他的这些意见全部进了法案。

随后,熊玠进入美国高层的亚洲政策咨询圈。

福特时期,越战刚结束,美国在亚太的棋局需要重排,他分析如何建立与东南亚的新外交联系,又不完全丢掉台湾的牌,卡特建交阶段,他帮忙理清与大陆、台湾之间的法律和政策交界,让《与台湾关系法》既不直接顶撞中美联合公报,又不让台湾彻底“掉线”,到了里根时代,他提醒美方在加大对台支持的同时,也要看到台海紧张升级对亚太战略稳定的潜在风险。

这种能让多任美国总统听取意见的角色,放在整个华人世界里,熊玠可以说是极少数。

师生缘分的背后

1971年,熊玠在纽约大学教书时,遇到了一个来自台湾的年轻留学生马英九。

这个年轻人宪法背得滚瓜烂熟,记课笔记密密麻麻,但在政治博弈的复杂关系上显得稚嫩。

熊玠一边传授理论,一边引导他去看国际局势背后的力量运作。

这段师生情谊,一直延续到马英九日后从政。

多年以后,熊玠说,马英九是个“好学生”,但未必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这评价里有惜才,也有遗憾,因为懂法律是一回事,驾驭政治又是另一回事。

而这份观察,也跟他后来两次提醒我们的思路有着内在的联系。

经济热络,政治背离

2015年春,北京一家智库会议的现场,熊玠站在白板前,用两条交错的曲线,形象描画出他看到的两岸状态:一条向上增长的,是经贸联系的热络,另一条掉头向下的,是政治互信的衰减。

表面看是“两岸一家亲”在经济上的顺风顺水,实际上政治立场却在渐行渐远。

他的观察有据可查。

到那个时候,台湾对我国的贸易顺差已经突破千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金额持续上涨。

尤其是在水果上,台湾凤梨、香蕉、莲雾等品类在我们的市场开辟了稳定的通道,我们在政策上还给了免关税和快速通关的优待。

但在岛内政治光谱上,绿色阵营依然强势,“台独”言论不仅没降温,某些宣传甚至借着经济红利的钱在海外媒体上大肆刊登广告。

熊玠直言,这是一种危险信号。

长期单方面让利,不设政治回馈条件,只会助长一种“经济靠我们、政治抗我们”的模式。

岛内一些政治人物把惠台政策视为理所当然的提款机,用经济好处去稳住选票,却在政治立场上持续对立。

那一次,他在采访中提出建议:惠台必须设“条件锚”,必须和政治共识相挂钩,而且我们应当把交流的选项清楚划为“和平统一”或“武力统一”,让对方明确每一步的后果,而不是在“统一”和“不统一”之间模糊游走。

六年后的应验

时间再推到2021年3月,一场看似农业产品的罢买风波,把熊玠六年前的担忧搬到了现实舞台。

那一次,我国检疫机构在台湾凤梨里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依据规定暂停进口。

表面上是个“虫子事件”,岛内当局却高度政治化,发动了所谓的“全民吃凤梨”运动,把我国的检疫决定包装成政治打压的象征。

然而无法抹去的事实是,就在三年前的2018年,台湾凤梨曾因价格崩跌滞销,我国市场临时出手高价收购三万吨,帮助果农渡过难关。

当时岛内媒体和农会还公开感谢这些善意。

同一件实事,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下,却能被翻转成对立宣传,这恰恰印证了熊玠所担忧的:没有条件的经济让利,很容易成为政治操作的筹码。

这次他在旅美期间投书《世界日报》,文章题为《当善意变成筹码,就该重估游戏规则》。

他强调,我国的市场和政策资源必须以可预期的回馈为前提,避免再次陷入单向度、零互信的循环。

熊玠的政策逻辑

熊玠的人生历程给了他一种“俯瞰视角”。

他见识过国家的战乱与重建,体会过台湾的复杂社会结构,也熟知美国的政策运作方式。

他的两次警告背后,有三层值得深思的逻辑:反“台独”是不可谈判的底线。

在熊玠看来,这不仅是关乎国家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也是衡量一切对台政策有效性的首要标尺。

无论经济联系多紧密,若在政治认同上持续倒退,就需要调整方向。

和平统一是首选,但不是唯一选择。

他曾引用《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强调应尽可能用战略和交往来达成和平,但同时要保有武力统一的能力与决心,让对方在计量代价时不敢轻举妄动。

经济和政治要同频共振。

任何单一领域的让利,如果得不到政治信号上的积极反馈,久而久之,就会被当作理所当然甚至利用反制。

这套逻辑,在国际关系领域并不新鲜,但应用到两岸关系上,却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策略门槛。

当下的镜鉴

如今看台湾,岛内年轻族群的“维持现状”倾向占了多数,这种看似中性的态度,实则掩盖了对统一的抗拒心理。

他们接受我们市场带来的经济好处,但对于统一的政治目标保持距离。

这种心理土壤,与长期的单向惠台政策息息相关。

熊玠的提醒,不只是针对个别政客的短视行为,更是对政策执行机制的全局性反省,善意并非无限资源。

如果在输出善意的同时没有机制保障它能转化为双向的信任与合作,那么终究会在政治实际效果上失衡。

在我们看来,统一之路有远期战略,也有近期战术,经济融合是重要抓手,但不是唯一手段。

熊玠的观点,带给政策制定者一个现实选择:要用市场与资源增强交流,也要让对方始终意识到底线位置,避免形成习惯性的单向索取。

历史坐标上的熊玠

纵观熊玠的一生,从战火中的少年到美国学界与政界的活跃身影,再到晚年的犀利评论,他一直站在地缘政治与文化交往的交叉点。

他不仅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起伏变化,也亲历了两岸政策的实验与修正。

对我们来说,熊玠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外部视角的内部理解”,既了解国际大国博弈的规则,又知晓两岸社会与政治的微妙差异。

他的两次警告,按时间计算相隔六年,事件背景不同,但核心一致:善意要有底线,政策要有条件。

这样的建议,即便在今天复杂的台海局势下,依然有现实参考意义。

面对摇摆甚至敌对的政治环境,政策制定不仅要有胸怀,也要有锋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山... 岁月流逝,时光如箭,常常让我们感叹“物是人非”。尽管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百年,但有些东西却能跨越百世,依...
原创 黄... 黄埔军校在早期的1期到4期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知名的将领。不过,黄埔...
原创 侵... 最近,一位台湾著名文化学者在大陆社交网络上发表了两个引发热议的观点,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这位学者...
原创 八...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正好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在当时采取了闭关锁...
原创 他...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华西列夫斯基还是一名少将,负责总参谋部的工作。但仅仅一年半后,他...
原创 明... 泰定三年,也就是公元1326年,安徽省濠州凤阳县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一个名叫汤和的男孩诞生在这里。 ...
原创 潜... 在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央特科的成立,成为了革命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个组织不仅负责保护党内高层领...
原创 石...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明... 朝代更替,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轮流上场,没有哪个能永远占据主角的位置。当一代老去,必须接受现实的交替。...
李阳回归西安:AI教育新时代的... 古都西安,作为千年丝绸之路的起点,曾见证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下,这座历...
原创 马... «——【引言】——» 在纷繁复杂的台海局势中,有一个名字或许不常被普通人提起,却曾在关键时刻发出过掷...
原创 北... 北周宣帝继位后,任命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杨坚的威望逐渐增高。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接受了北...
原创 关... 中国近代史中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人物,他们带领着部队勇敢奋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彭德...
原创 在... 黄埔军校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才。学校的毕业生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取得了巨大...
原创 为... 引言: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它不仅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也曾给人们带来过无尽的灾...
距今约2.8亿年!山西一地新发... 日前,在山西省阳泉市矿区大村村一处乡村小道边,当地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批珍贵的远古植物化...
原创 清... 与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并非在达到了顶峰后就逐渐衰退,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封建...
2025屯堡文化大会在贵州安顺... 人民网安顺11月10日电(陈洁泉)为进一步挖掘呈现屯堡文化的发展脉络、丰富内涵、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
考古人员在三亚落笔洞遗址发现海... 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现场(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新华社海口11月10日电(记者周慧敏)...
另一个悟空:没有七十二变,却同... 与悟空相遇 那是2023年的秋天,我从帕米尔高原开始我的旅行。车子在山间逶迤,草色褪去,高原袒露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