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纷繁复杂的台海局势中,有一个名字或许不常被普通人提起,却曾在关键时刻发出过掷地有声的提醒。
这个从战火中走出的学者,是马英九留学时的恩师,也是中美台三方都打过交道的老牌国际关系专家熊玠。
他一生看透了岛内的政治算计和外部势力的盘算,两次公开对我国敲响警钟。
那么,他两次公开警告说了什么?
又发现了什么隐忧?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
走出战火,走向世界
认识熊玠这个人得先从他的经历说起。
这位1935年出生在河南开封的老人,从小的日子就是伴着战乱过的。
抗日战争的炮声、内战的硝烟,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真切切的日常背景。
他的家庭出身不错,父亲是大学教师,家族在当地也算有声望,但再有家底,战争下的生活仍是飘忽不定。
1949年,战局已定,这个外省家庭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落脚在台北。
那时的台湾充斥着战后废墟的味道,物资紧缺,社会戒严,城市街头到处能看到穿制服的宪兵执勤。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既是安全的避风港,也是隔着海峡的思乡牢笼。
熊玠的智力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来。
高中时,他在英语考试里考进寥寥几个合格者之中,从此走上了语言学习的路。
他15岁那年就考进台湾大学外文系,在那个年代,这意味着他能直接接触莎士比亚、海明威这些原版文本。
他喜欢钻在图书馆的角落读书,一本西方名著翻到边角卷起皮也舍不得换。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台湾当个安稳的教师,而是把路走到了太平洋彼岸。
先是在南伊利诺伊大学拿到新闻学硕士,天天琢磨美国媒体是如何在字里行间传递政治信号的;接着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项目,读马基雅维利、卢梭,研究国际关系理论,跟着当时的名师研究美苏冷战与东亚格局。
那些年正是美国政坛风云激荡、世界局势剧变的时代,熊玠的目光也变得越来越长远。
从学术圈到政策圈
拿到博士学位的熊玠,是有机会成为纯学者的,但他很快走进了政务与政策的核心地带。
他在纽约大学讲台上的声音,逐渐传到更高的会议室。
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美台“断交”,台湾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急转直下。
美国国会抛出一个方案,要用内部立法的方式来“维系”与台湾的关系,这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与台湾关系法》。
熊玠被请进了起草相关内容的圈子里。
在这个过程中,他坚持几个关键点,美国必须清楚写明会继续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同时,不应该切断经济和文化这两条管道,否则台湾会立刻陷入全面孤立。
他的这些意见全部进了法案。
随后,熊玠进入美国高层的亚洲政策咨询圈。
福特时期,越战刚结束,美国在亚太的棋局需要重排,他分析如何建立与东南亚的新外交联系,又不完全丢掉台湾的牌,卡特建交阶段,他帮忙理清与大陆、台湾之间的法律和政策交界,让《与台湾关系法》既不直接顶撞中美联合公报,又不让台湾彻底“掉线”,到了里根时代,他提醒美方在加大对台支持的同时,也要看到台海紧张升级对亚太战略稳定的潜在风险。
这种能让多任美国总统听取意见的角色,放在整个华人世界里,熊玠可以说是极少数。
师生缘分的背后
1971年,熊玠在纽约大学教书时,遇到了一个来自台湾的年轻留学生马英九。
这个年轻人宪法背得滚瓜烂熟,记课笔记密密麻麻,但在政治博弈的复杂关系上显得稚嫩。
熊玠一边传授理论,一边引导他去看国际局势背后的力量运作。
这段师生情谊,一直延续到马英九日后从政。
多年以后,熊玠说,马英九是个“好学生”,但未必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这评价里有惜才,也有遗憾,因为懂法律是一回事,驾驭政治又是另一回事。
而这份观察,也跟他后来两次提醒我们的思路有着内在的联系。
经济热络,政治背离
2015年春,北京一家智库会议的现场,熊玠站在白板前,用两条交错的曲线,形象描画出他看到的两岸状态:一条向上增长的,是经贸联系的热络,另一条掉头向下的,是政治互信的衰减。
表面看是“两岸一家亲”在经济上的顺风顺水,实际上政治立场却在渐行渐远。
他的观察有据可查。
到那个时候,台湾对我国的贸易顺差已经突破千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金额持续上涨。
尤其是在水果上,台湾凤梨、香蕉、莲雾等品类在我们的市场开辟了稳定的通道,我们在政策上还给了免关税和快速通关的优待。
但在岛内政治光谱上,绿色阵营依然强势,“台独”言论不仅没降温,某些宣传甚至借着经济红利的钱在海外媒体上大肆刊登广告。
熊玠直言,这是一种危险信号。
长期单方面让利,不设政治回馈条件,只会助长一种“经济靠我们、政治抗我们”的模式。
岛内一些政治人物把惠台政策视为理所当然的提款机,用经济好处去稳住选票,却在政治立场上持续对立。
那一次,他在采访中提出建议:惠台必须设“条件锚”,必须和政治共识相挂钩,而且我们应当把交流的选项清楚划为“和平统一”或“武力统一”,让对方明确每一步的后果,而不是在“统一”和“不统一”之间模糊游走。
六年后的应验
时间再推到2021年3月,一场看似农业产品的罢买风波,把熊玠六年前的担忧搬到了现实舞台。
那一次,我国检疫机构在台湾凤梨里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依据规定暂停进口。
表面上是个“虫子事件”,岛内当局却高度政治化,发动了所谓的“全民吃凤梨”运动,把我国的检疫决定包装成政治打压的象征。
然而无法抹去的事实是,就在三年前的2018年,台湾凤梨曾因价格崩跌滞销,我国市场临时出手高价收购三万吨,帮助果农渡过难关。
当时岛内媒体和农会还公开感谢这些善意。
同一件实事,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下,却能被翻转成对立宣传,这恰恰印证了熊玠所担忧的:没有条件的经济让利,很容易成为政治操作的筹码。
这次他在旅美期间投书《世界日报》,文章题为《当善意变成筹码,就该重估游戏规则》。
他强调,我国的市场和政策资源必须以可预期的回馈为前提,避免再次陷入单向度、零互信的循环。
熊玠的政策逻辑
熊玠的人生历程给了他一种“俯瞰视角”。
他见识过国家的战乱与重建,体会过台湾的复杂社会结构,也熟知美国的政策运作方式。
他的两次警告背后,有三层值得深思的逻辑:反“台独”是不可谈判的底线。
在熊玠看来,这不仅是关乎国家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也是衡量一切对台政策有效性的首要标尺。
无论经济联系多紧密,若在政治认同上持续倒退,就需要调整方向。
和平统一是首选,但不是唯一选择。
他曾引用《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强调应尽可能用战略和交往来达成和平,但同时要保有武力统一的能力与决心,让对方在计量代价时不敢轻举妄动。
经济和政治要同频共振。
任何单一领域的让利,如果得不到政治信号上的积极反馈,久而久之,就会被当作理所当然甚至利用反制。
这套逻辑,在国际关系领域并不新鲜,但应用到两岸关系上,却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策略门槛。
当下的镜鉴
如今看台湾,岛内年轻族群的“维持现状”倾向占了多数,这种看似中性的态度,实则掩盖了对统一的抗拒心理。
他们接受我们市场带来的经济好处,但对于统一的政治目标保持距离。
这种心理土壤,与长期的单向惠台政策息息相关。
熊玠的提醒,不只是针对个别政客的短视行为,更是对政策执行机制的全局性反省,善意并非无限资源。
如果在输出善意的同时没有机制保障它能转化为双向的信任与合作,那么终究会在政治实际效果上失衡。
在我们看来,统一之路有远期战略,也有近期战术,经济融合是重要抓手,但不是唯一手段。
熊玠的观点,带给政策制定者一个现实选择:要用市场与资源增强交流,也要让对方始终意识到底线位置,避免形成习惯性的单向索取。
历史坐标上的熊玠
纵观熊玠的一生,从战火中的少年到美国学界与政界的活跃身影,再到晚年的犀利评论,他一直站在地缘政治与文化交往的交叉点。
他不仅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起伏变化,也亲历了两岸政策的实验与修正。
对我们来说,熊玠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外部视角的内部理解”,既了解国际大国博弈的规则,又知晓两岸社会与政治的微妙差异。
他的两次警告,按时间计算相隔六年,事件背景不同,但核心一致:善意要有底线,政策要有条件。
这样的建议,即便在今天复杂的台海局势下,依然有现实参考意义。
面对摇摆甚至敌对的政治环境,政策制定不仅要有胸怀,也要有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