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87年5月的一个下午,河南舞阳县贾湖村考古工地。张居中蹲在发掘现场,用软毛刷清洗一片龟甲。
刷掉泥土后,他停住了手,龟甲表面有个像眼睛的符号,笔画清晰,显然是人工刻上去的。这个符号后来被确认距今约8000年,比殷墟甲骨文早了4000多年。
从河南到安徽,从黄河到淮河,越来越多的刻符证据把中国文字史往前推到7000年甚至9000年前。我们还要纠结夏朝有没有文字吗?实物摆在那里。
龟甲上那只眼睛
张居中一开始没太在意那些符号。
贾湖遗址从1983年开始发掘,前几年出土的刻符都很简单,横竖撇捺,像"八"像"工",看着就是随手刻的记号。考古队员们忙着清理墓葬,记录陶器,谁也没把这些线条当回事。
转折点是M330号墓。墓主是位老年女性,随葬品里有9片龟甲。张居中拿起其中一片开始清洗,泥土剥落后,符号显现出来:一个椭圆形,中间一竖,两边各一点,活脱脱就是一只眼睛。
这个符号让张居中愣住了,它不是简单的一两笔,而是由多笔画组成的组合结构。
笔画有顺序,先横后竖,刻划时用的是单刀斜刃,一侧平齐,一侧有毛边。这说明什么?说明刻符号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不是随手涂鸦,是有意识的记录行为。
考古工地沸腾了,实习的大学生们围过来,大家翻出之前发现的其他龟甲、骨器、石器、陶器,逐一清洗检查。最终统计出17个刻符:龟甲上9个,骨器上3个,石器上2个,陶器上3个。
这17个符号里,有9个属于复杂组合结构,另外有5个是直线划痕,可能用于计数,还有3个刻在石块或陶坠上,像是某种标记或戳印。但无论哪种,它们都出现在特定位置,不是装饰,是功能性符号。
碳14测定结果出来后,数字让人震惊:距今7000-8000年,树轮校正后在7500-8800年之间。
这个时间早于甲骨文不是一点半点,是整整4000年。古埃及纸草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比贾湖刻符晚。
张居中盯着那个"目"字符号看了很久,这只8000年前的眼睛,像是在注视着后来的文字发展史,从贾湖到殷墟,从刻符到甲骨文,中间隔着漫长的4000年。
藏在碗底的630个秘密
1986年,安徽蚌埠淮河边的双墩村。
考古队在遗址东南侧的凹沟里,挖出了630多个刻在陶器上的符号。这个数字打破了所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记录,此前没有哪个地方一次性出土过这么多刻符。
双墩刻符有个特点:绝大多数刻在陶碗外底部的圈足内,少数在陶豆圈足里或平底器底部,总之都是隐蔽位置。
你想啊,如果是装饰图案,谁会画在看不见的地方?装饰是要给人看的,刻在碗底算怎么回事?
唯一的解释:这是记录,而且是不想被随便看到的记录。
刻符内容很丰富。水纹符号占了90多个,显然淮河对这些先民很重要。渔猎场景、捕鱼工具、网具、矛叉,刻得清清楚楚。有的符号像连环画,分步骤展示狩猎过程:第一步下陷阱,第二步布网,第三步收获。
还有些符号抽象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树木、动物植物,用几个笔画就概括出来。这些符号已经脱离了具体形象,开始走向抽象化和符号化,这是文字发展的必经阶段。
碳14测定:距今7300-7100年。
双墩刻符的书写习惯值得注意,刻划时先上后下,先左后右,这跟后世汉字笔顺完全一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果不按这个顺序刻,在坚硬的陶胚上根本刻不好,笔画会相互干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员阚绪杭看到这批刻符后说了句话:这证明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630个符号,内容覆盖生产生活、宗教祭祀、艺术表达,这就是7000年前的档案馆。双墩人把日常所见所闻刻在陶器上,然后放在隐蔽处保存,他们在记录历史,用最原始的文字。
从符号到文字的证据链
贾湖8000年、双墩7300年、陕西半坡6000年、山东大汶口5000年、山西陶寺4000年、河南殷墟3300年。
这条线索清晰得像考古现场的地层。每个遗址都有刻符,每批刻符都比前一批复杂一些,抽象一些,系统一些。
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符号,从单个记号到组合使用,从随机刻划到规律书写,文字就是这么一步步演化出来的。
张居中提出过一个判断标准,什么样的符号可以算原始文字?三个条件:形、音、义。
形很好理解,就是符号的外观形态。贾湖刻符、双墩刻符都有固定形态,笔画有序,结构清晰,这是形。
音呢?符号要能对应语言,你刻个符号,得能用嘴说出来,这样才能传播交流。贾湖刻符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当时怎么读,但它既然用于记事,必定有对应的读音,这是音。
义最关键,符号要承载特定含义。贾湖那个"目"字符号,很可能就是指眼睛,或者与视觉、观察有关的概念。双墩的水纹符号,指的就是河流湖泊。符号不是乱刻的,每个都有明确指向,这是义。
形音义都具备了,为什么不能叫文字?
西方学者不承认,他们说这些只是图画符号,装饰性质,不能算文字。中国文字史只承认到甲骨文,3300年,不能再早。
证据在哪里?在载体上。
贾湖刻符和甲骨文都刻在龟甲上,双墩刻符和陶寺朱文都写在陶器上。书写载体的选择有延续性,这说明文字传统没断过。
证据在用途上。
贾湖遗址出土大量龟甲,多数墓葬随葬8只龟,个别6只或4只,都是2的倍数。龟甲用于占卜,刻符记录占卜结果,殷墟甲骨文也是占卜记录。用途一脉相承。
证据在笔画上。
贾湖刻符的笔画:横、竖、撇、捺、折、钩。甲骨文的笔画:横、竖、撇、捺、折、钩。基本笔画几乎完全对应。书写顺序也一样,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里后外。这不是巧合,这是传承。
从贾湖到殷墟,中间隔着4000年,这4000年里,文字没有凭空出现,而是慢慢演化:双墩、半坡、大汶口、龙山、陶寺,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每个阶段都比上个阶段复杂一点,抽象一点,系统一点。
到殷墟时,文字已经成熟了,能完整记录语言,能表达复杂思想。甲骨文是汉字体系的成熟期,不是起源期。起源在8000年前,在贾湖,在双墩,在淮河流域那些刻在龟甲和陶器上的符号里。
实物胜过猜测
夏朝有没有文字?这个问题困扰了考古学界几十年。
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代晚期都城,距今3800-3500年,发掘出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就是没找到成熟的文字。偶尔有几个刻在陶器上的符号,笔画简单,难以释读,算不算文字还在争论。
2025年4月,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正式启动。60多位专家学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会,讨论五年来的研究成果。会上有人提到夏的存在长期被视为"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因为缺少文字证据。
可是现在还需要纠结这个吗?
贾湖遗址的刻符,距今8000年;双墩遗址的刻符,距今7300年;半坡遗址的陶符,距今6000年;大汶口遗址的符号,距今5000年。
这些实物证据链已经非常完整,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商代,文字演化脉络清清楚楚。
夏朝在这条链上的位置是3800-3500年前,正好处在陶寺文化到二里岗文化之间。夏朝有没有文字?肯定有。二里头出土的陶器符号就是证据,只是可能还不够成熟,没发展到甲骨文那个阶段。
文字不是一夜之间发明出来的,从符号到文字,需要几千年的积累。贾湖人刻龟甲,双墩人刻陶器,半坡人画陶钵,大汶口人写陶尊,陶寺人用朱砂,二里头人继续刻陶器,每一代都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一点。
到商代时,文字系统终于成熟,能够系统记录语言,表达抽象概念,承载复杂信息。甲骨文是这个漫长演化过程的结果,不是起点。
2024年考古新发现里,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了有字卜甲,上面发现月相名"朏"。这说明商周时期文字已经能精确记录天文历法,这种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背后是几千年的积累。
汉字起源不在夏朝,在更早的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那些刻在龟甲上、陶器上、石器上的符号,才是真正的起点。
我们不需要等待夏朝遗址发现成熟文字,因为文字演化本来就是渐进的,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水平。
考古实物已经给出答案,中国文字史至少有7000年。
贾湖、双墩、半坡、大汶口,这些遗址出土的刻符,构成了汉字起源的完整证据链。从原始符号到成熟文字,中华文明的文字传统从未中断,一直从8000年前延续到今天。
龟甲上的那只眼睛,陶碗底的那些刻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参考资料:
新华社,《文明探源|寻"夏"中原 探索"最早中国"》,2025年4月25日
中国新闻网,《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话新发现》,2023年11月4日
光明网,《【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视频|契刻符号中的"贾湖故事"》,2023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