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石破天惊的发现,中国汉字已正式推至7000年前,别再纠结夏朝了
迪丽瓦拉
2025-11-11 13:03:26
0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87年5月的一个下午,河南舞阳县贾湖村考古工地。张居中蹲在发掘现场,用软毛刷清洗一片龟甲。

刷掉泥土后,他停住了手,龟甲表面有个像眼睛的符号,笔画清晰,显然是人工刻上去的。这个符号后来被确认距今约8000年,比殷墟甲骨文早了4000多年。

河南安徽,从黄河淮河越来越多的刻符证据把中国文字史往前推到7000年甚至9000年前。我们还要纠结夏朝有没有文字吗?实物摆在那里。

龟甲上那只眼睛

张居中一开始没太在意那些符号。

贾湖遗址从1983年开始发掘,前几年出土的刻符都很简单,横竖撇捺,像"八"像"工",看着就是随手刻的记号。考古队员们忙着清理墓葬,记录陶器,谁也没把这些线条当回事。

转折点是M330号墓。墓主是位老年女性,随葬品里有9片龟甲。张居中拿起其中一片开始清洗,泥土剥落后,符号显现出来:一个椭圆形,中间一竖,两边各一点,活脱脱就是一只眼睛

这个符号让张居中愣住了,它不是简单的一两笔,而是由多笔画组成的组合结构

笔画有顺序,先横后竖,刻划时用的是单刀斜刃,一侧平齐,一侧有毛边。这说明什么?说明刻符号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不是随手涂鸦,是有意识的记录行为

考古工地沸腾了,实习的大学生们围过来,大家翻出之前发现的其他龟甲、骨器、石器、陶器,逐一清洗检查。最终统计出17个刻符:龟甲上9个,骨器上3个,石器上2个,陶器上3个。

这17个符号里,有9个属于复杂组合结构,另外有5个是直线划痕,可能用于计数,还有3个刻在石块或陶坠上,像是某种标记或戳印。但无论哪种,它们都出现在特定位置,不是装饰,是功能性符号。

碳14测定结果出来后,数字让人震惊:距今7000-8000年,树轮校正后在7500-8800年之间

这个时间早于甲骨文不是一点半点,是整整4000年。古埃及纸草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比贾湖刻符晚。

张居中盯着那个"目"字符号看了很久,这只8000年前的眼睛,像是在注视着后来的文字发展史,从贾湖到殷墟,从刻符到甲骨文,中间隔着漫长的4000年

藏在碗底的630个秘密

1986年,安徽蚌埠淮河边的双墩村。

考古队在遗址东南侧的凹沟里,挖出了630多个刻在陶器上的符号。这个数字打破了所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记录,此前没有哪个地方一次性出土过这么多刻符。

双墩刻符有个特点:绝大多数刻在陶碗外底部的圈足内,少数在陶豆圈足里或平底器底部,总之都是隐蔽位置。

你想啊,如果是装饰图案,谁会画在看不见的地方?装饰是要给人看的,刻在碗底算怎么回事?

唯一的解释:这是记录,而且是不想被随便看到的记录

刻符内容很丰富。水纹符号占了90多个,显然淮河对这些先民很重要。渔猎场景、捕鱼工具、网具、矛叉,刻得清清楚楚。有的符号像连环画,分步骤展示狩猎过程:第一步下陷阱,第二步布网,第三步收获。

还有些符号抽象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树木、动物植物,用几个笔画就概括出来。这些符号已经脱离了具体形象,开始走向抽象化和符号化,这是文字发展的必经阶段。

碳14测定:距今7300-7100年

双墩刻符的书写习惯值得注意,刻划时先上后下,先左后右,这跟后世汉字笔顺完全一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果不按这个顺序刻,在坚硬的陶胚上根本刻不好,笔画会相互干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员阚绪杭看到这批刻符后说了句话:这证明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630个符号,内容覆盖生产生活、宗教祭祀、艺术表达,这就是7000年前的档案馆。双墩人把日常所见所闻刻在陶器上,然后放在隐蔽处保存,他们在记录历史,用最原始的文字。

从符号到文字的证据链

贾湖8000年、双墩7300年、陕西半坡6000年、山东大汶口5000年、山西陶寺4000年、河南殷墟3300年。

这条线索清晰得像考古现场的地层。每个遗址都有刻符,每批刻符都比前一批复杂一些,抽象一些,系统一些。

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符号,从单个记号到组合使用,从随机刻划到规律书写,文字就是这么一步步演化出来的

张居中提出过一个判断标准,什么样的符号可以算原始文字?三个条件:形、音、义

形很好理解,就是符号的外观形态。贾湖刻符、双墩刻符都有固定形态,笔画有序,结构清晰,这是形。

音呢?符号要能对应语言,你刻个符号,得能用嘴说出来,这样才能传播交流。贾湖刻符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当时怎么读,但它既然用于记事,必定有对应的读音,这是音。

义最关键,符号要承载特定含义。贾湖那个"目"字符号,很可能就是指眼睛,或者与视觉、观察有关的概念。双墩的水纹符号,指的就是河流湖泊。符号不是乱刻的,每个都有明确指向,这是义。

形音义都具备了,为什么不能叫文字

西方学者不承认,他们说这些只是图画符号,装饰性质,不能算文字。中国文字史只承认到甲骨文,3300年,不能再早。

证据在哪里?在载体上

贾湖刻符和甲骨文都刻在龟甲上,双墩刻符和陶寺朱文都写在陶器上。书写载体的选择有延续性,这说明文字传统没断过。

证据在用途上

贾湖遗址出土大量龟甲,多数墓葬随葬8只龟,个别6只或4只,都是2的倍数。龟甲用于占卜,刻符记录占卜结果,殷墟甲骨文也是占卜记录。用途一脉相承

证据在笔画上

贾湖刻符的笔画:横、竖、撇、捺、折、钩。甲骨文的笔画:横、竖、撇、捺、折、钩。基本笔画几乎完全对应。书写顺序也一样,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里后外。这不是巧合,这是传承。

从贾湖到殷墟,中间隔着4000年,这4000年里,文字没有凭空出现,而是慢慢演化:双墩、半坡大汶口、龙山、陶寺,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每个阶段都比上个阶段复杂一点,抽象一点,系统一点。

到殷墟时,文字已经成熟了,能完整记录语言,能表达复杂思想。甲骨文是汉字体系的成熟期,不是起源期。起源在8000年前,在贾湖,在双墩,在淮河流域那些刻在龟甲和陶器上的符号里。

实物胜过猜测

夏朝有没有文字?这个问题困扰了考古学界几十年。

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代晚期都城,距今3800-3500年,发掘出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就是没找到成熟的文字。偶尔有几个刻在陶器上的符号,笔画简单,难以释读,算不算文字还在争论。

2025年4月,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正式启动。60多位专家学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会,讨论五年来的研究成果。会上有人提到夏的存在长期被视为"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因为缺少文字证据。

可是现在还需要纠结这个吗

贾湖遗址的刻符,距今8000年;双墩遗址的刻符,距今7300年;半坡遗址的陶符,距今6000年;大汶口遗址的符号,距今5000年。

这些实物证据链已经非常完整,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商代,文字演化脉络清清楚楚。

夏朝在这条链上的位置是3800-3500年前,正好处在陶寺文化到二里岗文化之间。夏朝有没有文字?肯定有。二里头出土的陶器符号就是证据,只是可能还不够成熟,没发展到甲骨文那个阶段。

文字不是一夜之间发明出来的,从符号到文字,需要几千年的积累。贾湖人刻龟甲,双墩人刻陶器,半坡人画陶钵,大汶口人写陶尊,陶寺人用朱砂二里头人继续刻陶器,每一代都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一点

到商代时,文字系统终于成熟,能够系统记录语言,表达抽象概念,承载复杂信息。甲骨文是这个漫长演化过程的结果,不是起点

2024年考古新发现里,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了有字卜甲,上面发现月相名"朏"。这说明商周时期文字已经能精确记录天文历法,这种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背后是几千年的积累。

汉字起源不在夏朝,在更早的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那些刻在龟甲上、陶器上、石器上的符号,才是真正的起点

我们不需要等待夏朝遗址发现成熟文字,因为文字演化本来就是渐进的,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水平。

考古实物已经给出答案,中国文字史至少有7000年

贾湖、双墩、半坡、大汶口,这些遗址出土的刻符,构成了汉字起源的完整证据链。从原始符号到成熟文字,中华文明的文字传统从未中断,一直从8000年前延续到今天。

龟甲上的那只眼睛,陶碗底的那些刻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参考资料:

新华社,《文明探源|寻"夏"中原 探索"最早中国"》,2025年4月25日

中国新闻网,《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话新发现》,2023年11月4日

光明网,《【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视频|契刻符号中的"贾湖故事"》,2023年2月27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周... 1938年春,武汉的一处秘密联络点内,周恩来将一份档案交到25岁的王曼霞手中。档案的主人名叫陈尔晋—...
原创 血... 1946年9月,陈毅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他建议将山野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并由统一指挥。然而,合并后的两...
原创 从... 关于史湘云在史家是否受重视,这是一个在《红楼梦》读者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表面上,有许多细节显示史湘云...
原创 “... “休假”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然而,作为一种更为规范和明确的休假方式,实际上它的雏形可以追溯...
原创 九... 1971年913事件后,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忧心忡忡,时常对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的二炮可是个重灾区,我真怕...
河北赵氏属于哪一脉系? 亲爱的家人们,今天我们有幸聚在一起,深入探讨赵姓在河北地区的两大显赫家族——涿郡赵氏和常山真定赵氏。...
原创 爹... 著名学者陈寅格曾说过:凡一字之释义皆为一部文化史。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通过对字词的深...
原创 四... 1949年3月,为了响应国家军队体制的改革,并推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东北野战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决...
海昏侯墓首次发现秦汉时期全本《...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8日在南昌举行,会上专家公布了海昏简牍...
原创 山... 岁月流逝,时光如箭,常常让我们感叹“物是人非”。尽管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百年,但有些东西却能跨越百世,依...
原创 黄... 黄埔军校在早期的1期到4期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知名的将领。不过,黄埔...
原创 侵... 最近,一位台湾著名文化学者在大陆社交网络上发表了两个引发热议的观点,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这位学者...
原创 八...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正好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在当时采取了闭关锁...
原创 他...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华西列夫斯基还是一名少将,负责总参谋部的工作。但仅仅一年半后,他...
原创 明... 泰定三年,也就是公元1326年,安徽省濠州凤阳县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一个名叫汤和的男孩诞生在这里。 ...
原创 潜... 在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央特科的成立,成为了革命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个组织不仅负责保护党内高层领...
原创 石...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明... 朝代更替,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轮流上场,没有哪个能永远占据主角的位置。当一代老去,必须接受现实的交替。...
李阳回归西安:AI教育新时代的... 古都西安,作为千年丝绸之路的起点,曾见证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下,这座历...
原创 马... «——【引言】——» 在纷繁复杂的台海局势中,有一个名字或许不常被普通人提起,却曾在关键时刻发出过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