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三年,也就是公元1326年,安徽省濠州凤阳县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一个名叫汤和的男孩诞生在这里。 恰巧,两年后的同一片土地上,又有了另一个男孩的诞生,他就是后来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朱重八的祖籍位于凤阳孤庄村,而汤和则来自凤阳东湖里,两村相隔不过几里地。 因此,从小,他们便常常在一起玩耍,打闹嬉戏,童年过得既轻松又愉快。 他们赤着脚丫,在泥泞的小路上奔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回顾朱元璋的童年,老实说,他并不显得特别聪慧。 他性格憨厚,胆子小,有些懦弱。乍一看,没人会相信,这样一个贫寒的孩子,竟能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相比之下,汤和则完全不同。 他从小就有大志,喜爱骑马射箭。长大后,身高近七尺,体格健壮,膀大腰圆,给人一种英雄豪杰的感觉。 他的文化课也不落下,武力与智慧并重,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 当朱元璋全家因饥荒死于非命,不得已出家为僧,四处托钵乞讨时,汤和已投身起义军,跟随郭子兴参与起义,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千户。 起义军的生活非常艰苦,毕竟他们并非正规军,失败的后果就是死路一条。但这总比乞讨为生、做个和尚要好得多。 当汤和升为千户后,他迅速写信给朱元璋,邀请他加入义军,共同打拼。 按理说,朱元璋应当收到信后心生激动,毫不犹豫地投身起义军,并为之立下赫赫战功,名垂千古。 但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那样做。他悄悄地烧掉了信,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显然,朱元璋并没有什么“主角光环”,他并不想冒生命危险去反叛,只觉得出家做和尚,至少可以保证不挨饿。 对他来说,能够有一口饭吃,就已经很满足了。 然而,汤和写信的事还是泄露了出去。 有人扬言要揭发朱元璋,认为无论他选择去还是不去,都是死路一条。 朱元璋最终决定,不得不投奔汤和。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似乎命运真的难以改变,朱元璋逃避不了实现伟大抱负的宿命。 理论上,汤和年长朱元璋三岁,且身为千户,朱元璋投奔他时,应该是以部下的身份。 然而,在军中却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朱元璋作为普通士兵,却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而汤和这个千户,则小心翼翼地跟随在后。 汤和非常善于识人,他看出朱元璋将来必定大有作为,心中暗想:这位昔日的好友,终有一天会成为大业之主。 果然,朱元璋加入义军后,迅速成为一员猛将,而汤和则渐渐沦为其下属。 朱元璋手下的英才辈出,徐达勇谋兼备,常遇春英勇无比,邓愈智谋过人,甚至他的侄子朱文正也成为了一位名将。 在元末明初众多英雄豪杰中,汤和无疑是其中最为闪亮的明星之一。 《明史》记载了许多关于汤和英勇的事迹: 在至正十四年,汤和带领军队攻占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左腿中箭,但他依然不退,继续奋战。 在至正十八年,汤和守卫常州,成功击退敌军,俘虏了千人,并缴获了千艘战船。 至正二十六年,汤和被飞箭射中左臂,仍然毫不犹豫地继续杀敌。 这些记载展现了汤和英勇无畏、为朱元璋的事业拼命的形象。 但仅有勇气是不够的,他还需要足够的战功。 至正二十五年,汤和生擒江浙的主要敌人张士诚; 至正二十七年,他击败了浙东的豪强方国珍; 洪武元年,汤和更是在战斗中战胜了湖南湖广的叛军头目陈友谅。 这些看似简短的记录背后,实际上体现了汤和几乎帮助朱元璋扫清了所有的主要对手。 然而,汤和的贡献远不止这些。 洪武元年,汤和亲眼见证了小时候的玩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统一了天下。 他轻轻叹息,因为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依然沉重。 从洪武二年到二十二年,汤和多次北上边疆,顶着寒风雪雨与蒙古铁骑激烈作战。 他还在四川、云南两地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在福建沿海,浴血鏖战,成功抵抗倭寇,建立了赫赫战功。 沙场上血染,风沙四起,敌人溃败的景象背后,正是汤和无畏的身影。 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勇猛不言而喻。 翻阅《明史·汤和传》时,可以看到他几乎日夜征战,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光。 但是,即便是英雄,也会有老去的一天。 汤和起初并未察觉自己正在变老,但当他看到昔日战友如徐达、李文忠相继去世时,他才意识到岁月的无情。 天下已平,四方臣服,没有新的敌人,他开始感到孤独,仿佛与这个世界渐行渐远。 庭前的花开花谢,行云流水,世事如梦,人生如梦。 他也开始发现,朱元璋的变化,那个曾经热情友好的朋友,逐渐变得冷酷无情。 傅友德、周德兴、蓝玉、王弼、冯胜、李善长……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几乎都被朱元璋处决,成为历史的尘埃。 是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街头巷尾与朱元璋一起嬉戏的汤和,而变成了帝王的随从,沦为权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 “杀吧!杀吧!为了大明,为了皇权,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但朱元璋真的是要杀光所有曾经的战友吗? 汤和对朱元璋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他决定辞官归隐,远离权力的中心。 汤和用自己的话说: 《明史》:“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他已经老了,身心疲惫,不想再继续拼搏,只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安享晚年。 于是,汤和离开了朝廷。 朱元璋虽然表面上冷酷,但他其实非常想念汤和。 汤和辞官归乡后,君臣二人多年未见。 最后一次见面,发生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春节。《明史》记载:“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 当时汤和身体虚弱,连话都说不出来。 朱元璋站在汤和床前,凝视着他。 老朋友,我的老朋友,你如今过得怎么样? 朱元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思念,终于下令让汤和起身拜见。 然而,这次见面不仅是老友重逢,更决定了汤和的生死。 朱元璋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