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陈毅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他建议将山野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并由统一指挥。然而,合并后的两个月里,两个野战军依然各自为政,继续独立行动。直到12月,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以及谭震林联合签署了《预备命令》,决定将歼灭国民党整编第69师作为合并后第一个统一指挥的战役。这一战役的胜败,将成为检验新指挥体制的关键。 国民党第69师原是第99军改编而来,师内矛盾重重,士气低落,战斗力较弱。该师的师长戴之奇是蒋介石的亲信,虽然他在指挥上拥有权力,但指挥体系和协作一直不畅。事实上,第69师在7月的“朝阳集战役”中,就已经遭遇了解放军的重创,失去了第92旅。在华野准备对付这个弱化的敌军时,毛泽东下达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合并后的两军必须在第一仗中打胜仗,这给参战指挥官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
为了确保战斗胜利,华中野战军决定从“手下败将”戴之奇开始入手。根据战前的安排,华野第二纵队迅速行动,切断了第69师的退路,并与第一纵队合作,阻止了敌方第11师的增援。12月14日,敌第69师的师部进入了人和圩,这个位于宿迁县的小村庄被戴之奇选作指挥部。这里有一座高达4米、厚1米的坚固墙体,东西长约1千米,南北延展1.5千米,外围还有深壕沟防御,几乎构成了“铜墙铁壁”的防御工事。戴之奇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掩体、碉堡和榴炮阵地,将人和圩打造得如同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 12月17日下午,野指挥部下达了作战命令,决定全力攻击人和圩的敌人。二纵司令员韦国清立即开始部署,并计划于18日夜间发起进攻。然而,18日凌晨零点,韦国清接到了紧急电话,命令必须在18日拂晓之前强攻人和圩并取得胜利,否则将面临枪决的严厉惩罚。这个突然的命令让韦国清震惊,他看到剩下的时间仅有五小时,而任务是摧毁一个“军级指挥所”,压力巨大。参谋长詹化雨接到电报后,也显得异常紧张和不安。二纵指挥部一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氛围。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韦国清冷静地指示参谋处长迅速与九旅旅长滕海清联系,指挥进攻。滕海清接到任务后,提出了疑问,原计划是18日晚间进攻,为什么时间会提前?韦国清回答:“上面的命令。”但滕海清听到是“山野”的指令时,不禁感到疑惑:“不是已经合并为‘华野’了吗?这个命令如何执行?我们虽打仗凶悍,但从未接到过这样死命令!”滕海清将命令传给了26团团指挥,几位团领导立即产生了不满,尤其是团政委张震寰,他愤怒地质疑:“胜利了是上级的功劳,失败了就是下属执行不力!”这种气氛让滕海清感到巨大的压力,但他只能依靠军令让大家服从,尽管心中也有不甘。 面对紧迫的时间,滕海清迅速行动,指示通信员将命令传递给25团、27团,并自己返回旅指挥部。与此同时,他联系了第九纵队的指挥,确保各方准备就绪。到18日凌晨4点,进攻按计划开始了。由于准备不足,进攻提前进行,导致伤亡惨重。滕海清心情焦虑,赶到前线指挥时,看到阵地上倒下的战士们,他感到非常沉重。很快,滕海清返回旅指挥部,向韦国清建议暂停攻击,等待白天做好充分准备再行进攻。但韦国清坚持,若不按命令继续执行,真的会有人为此付出生命。滕海清冷静回答:“杀头就杀头吧。”最终,韦国清决定与滕海清一起面对这一切。 接着,韦国清决定采取更加有效的战术。18日下午4点,他下令炮兵先摧毁敌人的通信设施,特别是戴之奇指挥部的电台天线。炮兵三发山炮精确命中,彻底摧毁了敌方的通讯,使得戴之奇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敌方被孤立后,第一批试图突围的敌军被我军阻击,25团和27团的官兵们奋勇出击,迅速击溃了敌人的突围部队。接着,战斗进入了最后的总攻阶段,敌军第69师的指挥部在夜幕中彻底被击溃。 在战斗的最后阶段,国民党第69师的师长戴之奇失踪。后来得知,他试图趁乱更换士兵服装逃跑,但最终未能逃脱,或是自杀,或是被击毙,至今众说纷纭。战后,韦国清在一次野战军会议上开玩笑说:“我的脑袋还在吧?”看到大家摸脖子的样子,陈毅马上呵斥:“有些人说我下死命令,错了,我向毛主席检讨!”总结此次战斗,二纵指挥官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冷静与智慧,并未死板地执行命令,而是根据战况灵活调整战术。正是这种灵活应对,让他们有效减少了伤亡,并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也是他们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