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孟月
昔日,丝绸、茶叶、瓷器通过古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如今,马面裙走红海外、彝绣服饰亮相巴黎时装周、陇遗剪纸登上尼泊尔国际商品展。
中国非遗产品正悄然跨越国界,开拓出海渠道、争取更多国际应用场景。
近日,“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在开封举办,河南非遗出海现状如何?又该如何破局扬帆?
(“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现场)
作为非遗资源大省,河南家底有多厚?
河南省是非遗资源大省,拥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河南3家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并列),印证了其非遗产业化的扎实基础。
在长期实践中,一批非遗项目已率先敲开国际市场大门,形成独特的出海样本。
作为河南非遗的“老牌代表”,信阳茶的出海故事已延续百年。清末民初通过汉口茶港远销欧洲,如今当地茶企将传统炒茶技艺与现代品控结合,开发出适合海外市场的袋泡茶、冷泡茶等新品类,2024年出口额突破亿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信阳茶叶出口766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两千余名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
2006年,少林功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少林寺积极推动少林文化“走出去”,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赞比亚等多个国家开办少林功夫学院,招收“洋弟子”,全球学员数量超过300 万人。
(世界各地的少林弟子展示少林功夫)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外国人最常说的100个中国词语中,“少林”一词高居榜首。
此外,开封汴绣、洛阳唐三彩、平顶山汝瓷等非遗项目,也通过跨境电商、海外展会等渠道,成为国际市场的“常客”。
语言不通、传承断代,亟需稳定贸易渠道
亮眼成绩背后,河南非遗出海仍面临多重挑战。
“语言不通、文化隔阂是最直观的难题。”一位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传承人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许多名词的文化内涵难以被翻译成外国人理解的语言,沟通不畅的情况普遍存在。
这种传播短板并非个例,河南非遗在海外的推广多依赖被动展示,缺乏专业的国际传播团队和本土化运营策略。传承断层更让非遗出海后继乏力。据了解,非遗中医的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86岁,顶尖传承人渐缺,青年中医收入低、成长路径模糊。
(霍庄村生产的各式社火道具)
在许昌霍庄村,大量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村中工作,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让传统社火道具通过互联网远销全球,但这样的案例尚属少数。
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郭广新表示,年轻人正在成为非遗出海的“主力军”。尤其在非遗出海这件事上,语言不通、渠道不明、不懂海外市场,是老一辈传承人普遍面临的难题。要让非遗真正走向国际,不能只靠礼尚往来式的赠送,而要建立稳定的贸易渠道,为传承人提供海外采购名录、平台对接、报关物流等系统性服务,否则单靠他们自己,很难真正走进国际市场。
7万元的非遗潮玩!场景创新才是破局密钥
破解出海难题,省外的成功案例提供了借鉴。泰国在线转售平台Sasom数据显示,一款名为“Mega Royal Molly Velet Flower 1000%”的潮流玩具,在该平台上的转售价格达到了32.3万泰铢,约合7万多元人民币。
这款产品是中国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与江苏省非遗绒花技艺传承人赵树宪团队合作的成果。玩偶身上的小裙子点缀着非常精美的南京绒花,非遗元素被巧妙运用在角色设计当中,让潮玩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MEGA ROYAL MOLLY 1000%/400% 漫缦花落·绒)
“非遗必须融入当代生活才有生命力。”郭广新认为,产业化本质上就是要为非遗找到更多当代应用场景:喝茶是一种场景,办公室陈设是一种场景,年轻人喜欢的挂件、玩具也是一种场景。“我们需要让非遗元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博物馆里。”
他表示,“非遗出海”概念在实践中具有复杂性,统计时更多被归入“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产品”或一般商品。未来应将过去零散、未被归类的文化贸易项目系统性地梳理和整合起来,为这些项目提供集中推广、渠道对接等专业服务。
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如今跨境电商的订单不断,河南非遗出海始终带着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面对新机遇,唯有以产业化筑牢根基,以创新场景对接市场,以年轻力量注入活力,才能让河南非遗真正出海扬帆。
来源:顶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