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8年6月4日,沈阳的大帅府内,气氛压抑而沉重。府中的人们面色凝重,神情紧张,仿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压迫感。曾经威震一方的东北军阀首领张作霖,今天却已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力气几乎用尽。张作霖竭力支撑着身体,艰难地开口,声音微弱到几乎听不见:“不能让此人进入东北,我儿不是他的对手。” 这一句话令在场的人感到困惑不解,张作霖为何会在临终时如此焦虑,担心某个特定的人物?究竟是谁,能让这位曾经气吞万里如天的枭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如此惶恐不安?张作霖为何坚信自己的儿子张学良无法应对这个人?
张作霖的人生 在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各地军阀势力各自争斗。张作霖,凭借过人的胆略与政治智慧,从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最终掌控了东北三省,建立了奉系军阀,被尊称为“东北王”。然而,张作霖的出身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相当贫寒。他从小家境贫困,无法接受系统的教育。因为父亲被杀,他与哥哥一同复仇,但意外导致了对方的死亡。为了逃避追捕,他只得离开家乡,加入了军队。 尽管出身寒微,文化水平不高,但张作霖凭借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很快在北洋军中站稳脚跟,逐步升迁,最终成为了东北的实际掌控者。虽然日本在张作霖统一东北的过程中提供了不少帮助,但张作霖并不愿意屈从于日本的控制,巧妙地周旋拒绝了一些日方的过分要求,因此深得日本的不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专列从奉天返回途经皇姑屯时,遭到日方精心策划的炸弹袭击。张作霖重伤,最终被送回大帅府,不久后在当天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张作霖惦记着远在外地的儿子张学良,遗憾的是,张学良因为其他事情未能及时赶到。 那么,张作霖临终时为何如此强调,某个人不可进入东北?那个人究竟是谁,值得他如此深深担忧? 张宗昌:痞气十足,见风使舵 张宗昌生于贫寒之家,年少时并未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谋生,他曾在东北各地四处漂泊,生活困顿。张宗昌为人性格豪爽、待人热情,一度与许多社会不良分子、匪徒有较深交情,甚至结交了不少黑帮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张宗昌曾在海参崴修建铁路,沙俄雇佣了大量华人做警察,张宗昌凭借其高大身材和会说俄语的优势,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1913年,黄兴在南京宣布独立,张宗昌加入革命军,并带领部队与冯国璋作战。然而,张宗昌在战场上畏战如虎,常常一看到战斗就选择逃跑,导致自己的部队全军覆没。失败之后,张宗昌投向了冯国璋,最终于1921年再次投降了奉系军阀的领袖张作霖。 张宗昌行事无序,做事充满了痞气,这让张作霖对他产生了不信任。尽管张宗昌屡次效忠,张作霖始终没能将他视为得力干将。因为张宗昌缺乏纪律,且身上总是带着变色的气息,常常改变主公,毫无忠诚可言。张作霖最终决定,自己去世后,张宗昌不能再进入东北,担心他会带来政治上的动荡。 张宗昌:行为恶劣,声名狼藉 张宗昌在加入张作霖麾下后,迅速升职,并被任命为山东督办。然而,他的所作所为极其恶劣,徇私枉法、巧取豪夺,使百姓苦不堪言。他强征苛捐杂税,搜刮民脂民膏,让民众深感痛苦。民间甚至流传出许多讽刺张宗昌的歌谣:“也有葱,也有姜,锅里煮着张宗昌。” 张宗昌不仅作威作福,还强行霸占他人,许多风尘女子成了他的妾侍,而他对这些女子毫无节制,甚至给她们编号以便记住她们的名字。除了这些恶行,张宗昌还自命为“诗人”,写了一些晦涩难懂、毫无意义的诗句,成为当时人们嘲笑的对象。 在山东大旱时,张宗昌曾参加过一个祈雨大会,试图通过这个场合展示自己的“伟大”。他来到龙王庙,拍打龙王的塑像并怒斥其不降雨,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就在他命令炮兵向天空开火之后,天空竟然下起了雨。这一荒唐行为成为张宗昌众多滑稽事迹中的一段。 罪有应得,结局凄凉 张宗昌的恶行数不胜数,最终他死于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1932年9月3日,张宗昌在济南车站被郑继成刺杀。郑继成是张宗昌曾致害的郑金声的养子,他为复仇而行刺。张宗昌的死,不仅是其过往罪行的报应,更是恶人最终应得的结局。 张宗昌的尸体被抛弃在车站无人收拾,可见民众对他的仇恨。这位曾在山东为所欲为的军阀大佬,最终逃不过天网恢恢,走向了他的悲剧命运。 小结张宗昌从贫困中起步,未受过良好教育,却凭借不择手段和投机取巧,在军阀纷争中迅速崭露头角。可以说,他是当时流氓中的枭雄。然而,这种不可改变的痞气最终成为了他的致命缺点。贪婪、霸道、手段极端的行为,使得他最终成为了民众的公敌,走向了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