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古装电影和电视剧一直是影视剧中的热门题材。从二十多年前的《康熙王朝》,到去年的《天下长河》,这些作品几乎伴随着我们成长。
其中,不少作品的制作都十分精良,尤其是在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都非常讲究,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精彩的视觉享受。对于细心的观众来说,或许会注意到,在这些剧集中,清朝士兵的服装上有兵、丁、卒、勇四种不同的字样。那么,这四种不同服装的士兵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兵:体制内的正规军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满族军队和户口管理的基础,这一制度最早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八旗军队直接由皇帝及其亲信的皇族人员领导,人数曾一度达到二十七万。作为皇家正规的军队,它不仅是清朝的核心力量,成员几乎全为满洲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逐步吞并了明朝的领土,并最终进入清朝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清朝还创立了绿营军,这支军队主要由原明军及其他汉兵组成,因其标志旗帜为绿色,便有了绿旗兵的称呼。 尽管绿营兵的数量比八旗兵多三到四倍,但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且绿营兵几乎完全是汉人,因此它们不如八旗兵得到满清高层的重视。八旗兵由皇族领导,而绿营兵则由兵部直接管理。绿营兵的军饷和装备都相对较差。 但无论如何,绿营兵和八旗兵都属于清政府的正规军,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时期的各类战争中,他们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影视剧中,身着兵字标志的士兵,就是这些八旗兵和绿营兵,他们是清政府的核心军队,接受政府的训练和供给,是战斗力最强、待遇最好的部队。 勇:待遇差的临时工炮灰 如果说兵代表的是有编制的正规军,那么勇则是一群没有固定编制、充当炮灰的临时兵。每当战争爆发,正规军的力量往往不够,尤其是在满清后期,八旗兵的战斗力逐渐下降,战斗力也变得越来越差。这个时候,清政府便开始大量招募底层的劳动人民充当勇兵。 这些勇兵没有固定编制,只有在战时才会被征召,平时没有工作,一旦战事结束便会解散,他们的身份像临时工一样。由于他们的招募过程非常匆忙,训练也极为简陋,许多人只是草草接受了训练就被送上战场。大部分勇兵都是汉人,而在清朝初期,汉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清朝的高层也不信任他们。 清政府将这些勇兵视为可随时补充的消耗品,平时会让他们做一些脏活、累活、杂活,甚至在上战场时让他们充当最前线的炮灰,首当其冲地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和无家可归的底层,虽然知道参加战争可能面临死亡,但仍然愿意加入,至少在军营里可以得到一口饭吃。例如,清朝末期,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大量征召勇兵去与农民军作战,结果死伤惨重。待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勇兵大多被解散,而伤残的士兵也没有得到任何照顾。 丁:负责后勤的非战斗人员 丁字士兵的主要职责是后勤工作,通常不参与战斗,除非战场上的兵员极度紧张或者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才会被动员。总的来说,作为丁字士兵是比较安全的。 丁字兵的任务范围很广,包括为清朝政府以及其他正规军队提供后勤支持。他们负责运输粮草、器械、辎重等后勤工作,确保前线部队的补给不出现问题。此外,很多丁字兵还参与仓库管理、情报传递等任务。 虽然丁字兵属于清政府的编制人员,但他们的待遇和地位明显低于兵字士兵。因为他们没有上战场的压力,经常被兵字士兵安排去做一些杂活、脏活、累活。尽管如此,丁字兵的工作相对稳定,每个月可以领取固定的粮饷,在不忙的时候也可以做一些副业,或者去乡下务农,收入总体上还不错。有些丁字兵甚至通过职务便利捞取一些好处。 卒:轻松的治安维持人员 卒字兵也是清政府的编制兵员,不过他们的职责与其他士兵有所不同。与正规军不同,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的维持。 他们的工作包括在城市街道巡逻、抓捕犯罪分子、看守犯人等。在影视剧中,通常会看到围绕地方官员的士兵,他们的制服上就会标有卒字。 卒字兵的工作相对轻松,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从上级和下级的百姓之间谋取利益。例如,在上级交办任务时,他们可以从公款中私吞一部分;而在从下层百姓处收取苛捐杂税时,他们常常通过虚报数额赚取差价。 在清朝后期,像卒字兵这样工作轻松、收入颇丰的职务,通常只有有背景、有关系的人才能胜任。 小结 综上所述,尽管清朝四类兵种仅因服装上的字样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待遇和命运差距却是天壤之别。最高待遇的是兵和卒,次之是丁,最差的则是勇。随着腐朽的满清政权退出历史舞台,像勇这种炮灰兵种和丁字兵的社会制度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