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没有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如果袁世凯没有选择自立为帝, 如果马寅初教授,尽管有八个儿女,却提出计划生育的理念从未出现;那么,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加美好吗?
还是会像“王小二过年”一样,年年日子越来越差呢? 我们看待历史时,必须采取辩证的眼光,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全面、深入地分析。 在做出辩证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马寅初当年提出的人口论及其核心思想。 马寅初出生在会稽马氏家族,这个家族原本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 清朝入关后,马家的先祖选择了隐居乡里,三代人都不允许族人担任官职。 后来,马家依靠酿酒业逐渐富裕,到了马寅初这一代,家族仍然显赫,亲戚们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从小就对他要求严格。 青年时代的马寅初曾留学美国,回国后成为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辛勤讲授经济学,教书育人。 正是因为亲眼见识过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马寅初对旧中国的贫穷与落后有了深刻的感触。 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中国总人口约为6亿,年均增长1200万到1300万,增长率为20%。 然而,当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对这个数据提出了疑问,因为上海地区的人口净增长率竟然高达39%。 即便考虑到上海人口密度较高的因素,整体人口增长率也显然高于20%。 经过近三年的调查,马寅初发现全国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了22%,某些地区甚至达到了30%以上。 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让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他深感忧虑。 在人口问题上,既有潜在的红利,也有巨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用一个家庭的例子来说明:一对夫妇加一个孩子,这是最普通的三口之家。 养育一个孩子,除了需要花费金钱,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成本是无法估算的。 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每100个家庭中就有20个家庭会新增一个孩子,且随着人口基数的扩大,增长趋势还将加速。 常识告诉我们,人活着需要吃喝拉撒。 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消耗1斤粮食,做重体力劳动的人可能需要3斤,我们取中值,每人每天约需2斤粮食。 全年计算下来,一个人需要700多斤粮食。 中国6亿人口,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计算,每年所需的粮食足以绕地球很多圈。 这仅仅是从基本生理需求的角度考虑,如果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谈得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呢? 新中国与旧社会不同,不仅要确保每个人都有饭吃,还要实现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要有能力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即使在当时,能识字的人也极其稀少,在整个县城里,能认得一半字的人都不多。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马寅初将他的担忧上报,得到了领导层的重视。 周恩来总理在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肯定了马寅初的节制生育建议。 马寅初受到鼓舞,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多次会议上详细阐述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当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然而资源却极其有限。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情绪激动的马寅初曾预言:“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26亿,几乎相当于当时世界人口的总和。” 如果我们撇开马寅初心理不谈,他的计划生育理论对中国既有利也有弊。 从当时的国情来看,计划生育无疑是对这辆高速前进的中国“马车”套上了一个减速带,在放缓增速的同时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当时的决策层坚持了一条原则:“有多少粮食,就养多少人。” 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理念在今天看来更适用于战争时期。 如果当年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可能会像马寅初预测的那样,达到30亿甚至40亿。 如此庞大的基数,意味着竞争压力将达到极限。 一个普通的文员岗位可能会有上百人竞争,月薪也许只有2000元起步。 人口增多了,粮食需求也急剧增加,物价飞涨。 今天我们可能花10元吃一顿饭,未来或许需要20元甚至更多。 如果资源紧张,可能一天辛苦工作都吃不饱饭,前提是你能找到工作。 人口的迅速增长还将加剧资源的枯竭。 在如此生存压力下,社会可能陷入像中东那样的战乱,日复一日地经历着血与火,和平与安宁将遥不可及。 当然,历史变幻无常,政策也随时可能调整。 治理一个大国如同烹饪小鲜,因时制宜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如今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也是计划生育带来的长期后果。 几乎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社会中的年轻人日渐稀缺,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的力量逐渐减少。 然而,世间万物皆为循环往复,对于一个志在登顶的国家来说,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瞄准百年甚至千年的未来。 正如古人所说,“夏虫不可语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