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湘云在史家是否受重视,这是一个在《红楼梦》读者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表面上,有许多细节显示史湘云在史家过得并不轻松,甚至有些委屈,这常常让人感觉她不受重视。比如:
她亲口诉苦:她对宝钗说过:“我们家里如今艰难的很”,“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使”。
衣着上的细节:在盛大场合,她往往穿得过于隆重(如“里外一身大红”),被推测可能是家里为了体面,把最好的行头都让她穿出来,反衬出家境的窘迫。而下雪天只有她穿的是旧衣服,没有新的避雪斗篷。
然而,如果我们超越这些表面现象,从封建贵族家族的礼法、体面和长远规划来看,有一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史湘云在史家实际上是被寄予厚望和重视的。这种重视并非体现在日常的溺爱中,而是体现在家族对她的身份定位和资源投入上。
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可以看出史湘云在史家其实是很受重视的:
史湘云才华横溢,心直口快,知识渊博。这绝非天生,而是后天精心培养的结果。
诗才敏捷:在大观园的诗社活动中,她屡屡展现惊人的才华,才思敏捷,不输钗黛。她能即景作出“寒塘渡鹤影”这样的名句,能与黛玉、宝琴等人联诗不落下风。这种文学素养需要名师指导和大量的阅读积累。
广博的见识:她熟悉《历朝文选》,能认出黛玉引用的偏僻典故(《牡丹亭》《西厢记》),甚至懂得当铺和当票的事。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说明史家为她提供了非常优质和开放的教育资源,绝非敷衍了事。一个不被重视的孤女,是不可能得到这样全面的教育的。
史湘云是史家在贾府这个重要社交圈里的常驻代表和形象大使。
频繁往来:她是贾府的常客,可以经常来小住。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和地位的象征。家族不会让一个无足轻重的成员频繁代表家族出门交际。
做东办诗社:她兴之所至,想要做东办一次诗社。虽然因为经济问题最终由宝钗用螃蟹宴解决了,但这件事本身说明,她的行为被视为史家的行为。她若办得寒酸,丢的是史家的脸。因此,家族是允许并支持她参与这种高雅的社交文化活动的。
这是最能证明史湘云受重视的决定性证据。
订婚对象:她很小就与“才貌仙郎”卫若兰订婚。卫若兰是王孙公子,出身高贵,是金陵最顶级的婚配对象之一。
联姻的意义:在封建社会,尤其是贵族阶层,婚姻是家族巩固地位、扩张势力的最重要手段。史家将史湘云许配给卫若兰,这本身就是一场高规格的战略联姻。这明确无误地表明,史家将湘云视为家族的重要资产,希望通过她的婚姻为家族带来最大的利益。一个真正不受重视的女儿,只会被随便打发嫁人,绝无可能获得如此顶级的婚配资源。
理解了以上几点,我们就能调和她那些表面的“委屈”了。
“做活到三更天”:这反映了史家当时确实经济上“艰难”,但更重要的是,这被视作对家族女性持家美德和女红技能的培养,是当时贵族小姐的“必修课”,并非刻意虐待。宝钗也曾对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这是当时的主流观念。
月钱紧张:这更多是家族整体经济下滑的缩影,而非单独克扣湘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族依然将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和联姻机会给了她,这恰恰说明了何为真正的“重视”。
所以,史湘云在史家的“重视”,是一种符合封建贵族逻辑的、着眼于长远家族利益的重视。它不在于日常生活的溺爱和零花钱的宽裕,而在于:
因此,史湘云非但不是被忽视的孤女,反而是史家在其能力范围内,精心培养并寄予厚望的千金小姐。她的委屈更多源于性格的豪爽与家族经济困窘现实之间的冲突,而非家族有意轻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