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军委设立了四个野战军,分别以地区为区分,分别是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到了1949年1月15日,平津战役即将结束,东野已经进入了华北,并计划继续南下。如果继续以地区来命名部队显得不太合适,因此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四大野战军的名字分别改为第一至第四野战军。 这种兵团编制在解放战争的过程中持续使用,直到1950年左右,随着战争的基本结束,逐渐撤销。
在人民军队中,司令员和政委是部队的领军人物。那么,四大野战军的第三号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后来又是什么军衔呢? **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的情况比较特殊。彭德怀的地位非常崇高,他兼任司令员和政委,并没有设立副政委,因此,二号人物便是副司令员张宗逊。 张宗逊的命运有些可惜。曾经,中央曾考虑让他担任彭德怀的职位,掌管西北地区的所有武装力量。然而,由于张宗逊指挥不力,中央最终决定由彭德怀接替这个职位。1947年初,胡宗南集结了20多万大军向陕甘宁地区进攻,张宗逊在担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时,指挥了这场战斗,但由于敌军增援,未能成功全歼敌人,反而我方自身伤亡1200多人,尽管歼灭了敌军1500余人,但战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彭德怀看到战报后非常生气,严厉批评了张宗逊的指挥,并表示:我们家底子薄,向来以战养战,你这么一打,损失了1000多名战士,这不是胜仗,是大败!他还申请将陈赓调回延安保卫陕甘宁,然而由于时局紧迫,调动来不及。 随后,中央决定将彭德怀调回领导陕甘宁的所有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并撤销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番号,成立了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西北野战兵团之后改编为西北野战军,再之后成为第一野战军。所以,第一野战军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陕甘宁野战集团军。 尽管彭德怀在这场战斗中对张宗逊大发脾气,但他并未放弃这位同志,张宗逊一直是彭德怀的副手,在没有政委或副政委的情况下,张宗逊便是第一野战军的第二号人物。 第一野战军的第三号人物是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甘泗淇曾担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在抗战时期担任过120师政治部主任,深受部队尊敬。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西北地区经济贫困、物资不足,士兵士气较低,甘泗淇为提升士气,推动了诉苦和三查等整军运动,取得了显著效果。1955年,甘泗淇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二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由刘邓大军组成,刘伯承和邓小平是第一、二号人物,那么第三号人物是谁呢?根据多个来源,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是第二野战军的三号人物。1949年2月,二野前委的名单中包括邓小平、刘伯承、张际春、陈赓、李达,二野第四兵团的政委宋任穷也曾说过,张际春是二野仅次于刘邓的第三号人物。 二野的胜利展览会中,刘邓和张际春的画像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而参谋长李达的画像却没有。这表明张际春在二野的高位。虽然张际春非常谦逊,每当看到自己的画像挂在显眼位置时,他都会让工作人员把它取下来。 张际春虽然在二野地位显赫,但在1955年授衔时他并未获得军衔,因为他已经转入了行政系统,成为了二野的政委。他对此表示豁达,认为肩上的军衔并不重要,做好分内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野战军** 第三野战军的前两位分别是陈毅和粟裕,第三号人物则是副政委谭震林。谭震林早年与粟裕的职务相似,在淮海战役中,他曾大力参与了打击黄百韬兵团的战斗。第三野战军的前委排名是:陈毅、粟裕、谭震林、唐亮、刘瑞龙。谭震林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也非常出色,虽然他未能获得大将军衔,但他有着大将的资历。由于转入行政工作,谭震林错过了授衔。 **第四野战军**关于第四野战军,许多人认为刘亚楼是三号人物,但事实并非如此。在1948年和1949年进行两次大整编时,刘亚楼已经不再担任参谋长,而是成为了14兵团的司令员,因此不在第四野战军的司令部中。 实际上,第四野战军的三号人物是谭政。他在解放战争初期,负责东北的政治工作,并且在罗荣桓去苏联治病期间,谭政担任了这一重要职责。虽然谭政的工作性质和刘亚楼的前线指挥相比不那么显眼,但他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第四野战军的前委有八人,包括林彪、罗荣桓、谭政、萧克、陶铸、萧劲光、程子华和刘亚楼,而谭政排在第三的位置。 **结论** 党指挥枪的原则在我党早期的历史中便已确立,因此在野战军中,政工干部的地位通常要高于同级别的军事干部。从1955年的授衔情况来看,第一野战军的参谋长阎揆被授予中将,而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却被授予上将;第二野战军参谋长李达为上将,而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则未授予军衔;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被授予中将,而政治部主任唐亮为上将;第四野战军参谋长萧克为上将,政治部主任谭政则被授予大将军衔。 因此,四大野战军的三号人物基本上都是副政委或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