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渑池之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难掩其目光短浅
迪丽瓦拉
2024-11-24 19:34:26
0

原标题:重读“渑池之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难掩其目光短浅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记载在司马迁《史记》里面的生动故事,经司马迁生花妙笔的描绘,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跃然纸上。由于是初中必修课文,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受其熏陶,都特别喜欢蔺相如这个人物。然而,当我们长大后重读历史,了解到“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才发现蔺相如表面上的机智勇敢,实难掩其本质上的目光短浅。

先看渑池之会的背景

商鞅变法后,秦国日趋强大,至秦昭王赢稷之时,已有吞并东方六国之实力。可是吞并东方六国,首先要搬掉秦国门前纵向排列的4座大山:赵、魏、韩、楚4国。

此4国,韩国最弱;魏国曾经强,后来变弱;真正的强者是北方的赵国与南方的楚国。这情形,如同一只竖立着的巨大哑铃挡在秦国面前,哑铃两头大,中间细,只要两头的赵国与楚国保持合作关系,并保持对中间的支援,秦国就突破不了。所以,对秦国而言,关键的关键,是想方设法,一点一点地削弱哑铃的两端——赵国和楚国的实力,并且破坏他们的友好关系。

秦国正是这么做的:

从公元前282年到前280年三年时间,秦兵一直攻赵,第一次下两城,第二次占石城;第三次夺取了光狼城。在蚕食赵国的同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又同时与楚国交战,秦将司马错占领了黔中。秦国战果辉煌,可是弊端也很快显露出来:两线同时作战,使秦国感到压力山大,应付不来,毕竟,赵、楚实力不可小觑。

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中,秦王决定暂时与赵王言和,集中精力去对付楚国。也就是说,先稳住赵国,着力削弱楚国之后,再回来对付赵国。这才有了秦国和赵国的“渑池之会”。

那么事情很明白了,秦王召开“渑池之会”,目的只有一个:与赵国休战。不管秦王玩什么花样,都离开不了“休战言和”这个目的。

赵国连吃败仗,休战言和虽是好事,可一旦休战言和,有两个结果:

秦必攻楚,楚国若失,则赵失去强援;二、楚国会怨恨赵国,今后不愿再帮助赵国。二个结果对赵均不利,所以,从长远讲,蔺相如的外交任务应该是:不能和秦国签订休战协议。

而且,从当时的“国际背景”看,东方六国“合纵抗秦”是一种趋势和共识。50多年前,也即公元前333年,在苏秦的主导下,六国诸侯曾经成立过“合纵抗秦”的联盟,说好了大家一起对付秦国的。后来虽然联盟破裂,但合纵抗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可惜,“渑池之会”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苏秦)

谈判场上斗智斗勇,蔺相如偏离主题,秦国目的得逞

秦昭王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枭雄。一场和谈,本应在融洽、愉快的场面中进行,可秦昭王偏不,他要用强硬手段压服赵王,用的啥强硬手段?

一、制造恐怖气氛;

二、开启折辱模式。

如何制造恐怖气氛?

秦昭王把会谈的地址选在了“西河之渑池”,渑池在哪?目前公认是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当时则是秦、赵之边境。边境谈判,本属平常,然而由秦昭王主导,则让人甚感不安。

为何?

早在20年前,即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做过一件缺德事。当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到武关会盟,楚怀王不顾大臣的劝阻去了,不料秦昭王直接扣留了楚怀王,并将其押解至秦都咸阳,楚怀王被幽禁2年后客死咸阳。有鉴如此,赵惠文王害怕成为楚怀王第二,所以不想去会谈。但蔺相如觉得赵国是强国,不去不符合强国形象;大将军廉颇也在边境陈兵5000以防不测,赵王这才去了。

这一点,秦昭王早算计到了,他并非想阻止赵王来和谈,只是想在赵王心里投放一些阴影而已。现在人家忐忑不安的来了,那就按部就班,开启折辱模式吧?

然后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情节了。席上,宾主饮酒正酣,秦昭王忽然要赵王弹琴,然后叫史官记录下来,说赵王为秦王服务;蔺相如马上怼了回来,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史官记录下来。

不一会儿,秦国又提出要赵王献十五城给秦王;蔺相如说行啊!但秦国必须拿国都咸阳来交换……总之,凭着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赵惠文王很体面的完成会谈,没有被狡猾的秦国污辱到。

于是和谈结束,秦赵签约、罢兵。

从整个过程我们看到,蔺相如力保赵王不受折辱,是成功的;秦昭王与赵王和谈目的达到,也是成功的。两国都成功了,双赢吗?大谬不然。

前面说过,从赵国的长远利益看,赵国是不能与秦国签非战和约的。可惜蔺相如只知挽回赵王尊严,不知和谈罢兵的危害性;只顾眼前利益,不管日后凶灾,这难道不是目光短线吗?

(蔺相如)

后果验证了前因

渑池之会后,赵国得到暂时的和平,秦国呢,得以抽身全力伐楚。公元前278年,秦兵攻占楚都郢城,楚国元气大伤,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见好就收,又回头对付赵国了。 公元前273年,秦败赵,赵军2万人被沉溺于黄河;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40万人被坑杀。此时,楚国与魏国皆不肯救赵,因为赵与秦曾言和休战,坐视秦攻打楚与魏……

当我们看到了最终的结果,再来回想渑池之会上发生的一切,才发现秦昭王心机有多深沉,相比之下,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实在是小儿科。

长平之战三年后,即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危。此时,赵国君臣上下都痛感:联楚抗秦才是救国之道,只是,实在不好意思向楚国开口。

好在平原君赵胜有一门客名毛遂者,自荐前往楚国说和,而楚国识大体、顾大局,答应联合,发兵救赵。邯郸保卫战取得全胜,秦国大败。事实证明,赵楚联合,可以败秦。

(蔺相如)

可叹的是,赵国明白得太晚了,邯郸保卫战虽胜,但赵与楚都已是疲惫之师,伤痕累累之国,经不起秦国之后的屡屡进犯,最终,赵于前225年亡国,楚于前223年亡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苏... 苏联是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两国互不相让,险些造成了核武器级别的第三次世界大战。199...
有文化的吉林市(十五)夫余国迁... 汉、魏时期、是夫余比较强盛的时代。西晋以后,夫余频遭邻近各族的侵袭、国势开始衰落。夫余历史上最后一次...
原创 东... 接着说那些喜欢贬低建国后的东北,而吹捧建国前的东北富强发达的 历史事实是东北在建国前和建国后就是地狱...
原创 明...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话很多人都听过。这段话讲的是明朝的历史,主要...
原创 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员称为“北漂”。但是殊不知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北京城竟然也是“漂来...
原创 领... 时至今日,在很多美洲国家内仍能听到“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不是瞎编滥造,而是美洲...
原创 聊... 其实历史上的曹叡,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皇帝。 一是因为曹叡在位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二是因为曹叡在位...
这些古代的“纪检干部”有多刚 “ 在历史上,江西泰和走出了47名监察御史和按察使。他们监督国家法律、法令的执行,维护国家利益,为民...
原创 欧... 在公元7世纪,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在南北之间架设起高速通道,留下了“弊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评价。 利...
原创 朱...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忽略了这两点。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
原创 李...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晨雾未散,玄武门前刀光剑影。这场持续不到半日的政变,却在史书上留下无数疑...
原创 原... 引言:蒙古族人骁勇善战,朱元璋最后能开创明朝276年的基业,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没有背景,没有权势,以...
原创 同... 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天底下最危险的职业,恐怕是"傀儡皇帝"?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曹魏40年崩塌,东...
原创 古... 从古至今我国对于死者的入葬事宜都是非常谨慎的,而古代和现代相比规矩要更多,在古代人们离世之后需要按照...
原创 苏... 宋朝文坛巨匠苏轼,可以说是古代交友最多的文人了,他不仅交朋友很广,而且还很复杂。既有朝中官员、文人墨...
原创 步... 作者:青灯 三国出枭雄,孙权、曹操、刘备三分天下。都是当时的翘楚,历史对于他们都是难分伯仲。 三个...
原创 原... 该如何对元朝进行评价,从哪一方面去了解它的历史,一直以来历史学家都对这个神秘的朝代解释较少,再到我们...
原创 公... 前言 公元641年,藏地天才少年松赞干布亲眼目睹十余天前还傲视天下的吐蕃大军,在一个深夜被唐军区区...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档案江西”音频展播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散落在江西各地的历朝历代的建筑,犹如一部凝固的赣...
原创 朱... 引言 首先,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自己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分清了主要对手和次要对手。反观李自成进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