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毛主席对三国名人点评的文章时,认为毛主席批评过《隆中对》,并且多次推荐高级干部阅读《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于是得出结论:郭嘉才是毛主席心目中的“第一谋士”。诸葛亮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国的“智圣”,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毛主席却认为他的谋略不如郭嘉,这是真的吗?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毛主席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表达了对诸葛亮和郭嘉的看法。
首先,大家对诸葛亮的事情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先谈谈郭嘉。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大约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出名。他原本是袁绍手下的一名谋士,后来转投曹操,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评价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郭嘉在荀彧的推荐下,进入曹操麾下,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一次,曹操与郭嘉讨论天下大事,听完郭嘉的意见后,曹操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则激动地回应:“真吾主也!”两人一见如故,曹操每当面临重大决策时,都会请郭嘉出谋划策,而郭嘉确实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
尽管《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并没有详细列出郭嘉的具体事迹,但陈寿引用了曹操在郭嘉去世后的一段话,描述了郭嘉为曹操的征战立下的赫赫战功:“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这段话的意思是,郭嘉在曹操的事业中陪伴了十多年,每次军中有重要决策时,郭嘉总是能迅速提出解决方案,因而为曹魏的统一立下了重大贡献。
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深感失落,痛哭流涕,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意思是如果郭嘉还在,曹操就不会遭遇这种惨败。
1959年,毛主席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几乎全文引用了这段话,并在会上特别指出,他非常欣赏郭嘉对袁绍的评价:“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
然而,毛主席在会上谈论郭嘉,并非只是为了推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当时,国内面临中苏关系紧张和西方封锁等压力,经济发展也遇到了瓶颈,毛主席时常感叹身边缺乏人才。大多数党内干部是战争年代的老革命,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中,解决问题时常用不对的方式方法,难以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其中一些干部尽管有很多想法,但就像袁绍一样,优柔寡断,迟迟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慢。毛主席因此特别希望他们能够向郭嘉学习,变得更机敏、更高效。
那问题来了,郭嘉为何如此受到毛主席推崇?作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之所以受到重用,是因为他反应迅速,智谋出众,但这些特质是天生的,普通人是否能够通过努力达到郭嘉的水平呢?显然,这并不可能。
那么,毛主席为何要让干部们向郭嘉学习呢?其实,毛主席推崇郭嘉,不仅仅因为他“聪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提到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前面那句“深通有算略”是指郭嘉在处理事务时非常有谋略,而后面“达于事情”则包含了更深的含义。
“达”意味着一个人对某一领域有透彻的理解,“事”则是指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和事务。而“情”则涉及到人际关系,特别是如何与领导和同事相处。毛主席非常看重这种能力,认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还在于他如何在实际事务中运作和处理复杂的关系。
1959年,毛主席在庐山会议时,又提到郭嘉的名言:“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这里强调了“助手”的重要性,良将是国家的支柱,贤妻则是家庭的支柱。毛主席强调,郭嘉之所以成功,不仅是因为他聪明,更因为他懂得如何为上级出谋划策,如何通过迅速行动解决问题。
毛主席还提到曹操手下的另一位智者——杨修。尽管杨修才华出众,但他最终因为不能与曹操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被处决。毛主席通过这一点强调,工作中的智慧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与领导、同事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回到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毛主席的看法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发生了变化。青年时期,毛主席在长沙读书时,将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四人并列,认为他们是“少年英才”的代表,因为诸葛亮出名时年纪尚轻,才二十七、八岁。到1945年,毛主席在谈到“知识分子”时,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认为他是知识分子对政权建设的重要贡献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逐渐趋向理性。他开始认同苏洵的观点,认为《隆中对》中的军事策略是导致蜀汉失败的原因,但他仍然承认诸葛亮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并推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精神曾多次激励毛主席和党员们。毛主席批评《隆中对》,并不否定诸葛亮的智慧,而是对其具体的战略提出质疑。
对于郭嘉,毛主席赞赏的是他的工作效率和实际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聪明才智。他欣赏郭嘉在工作中迅速决策的能力,并且能够与曹操良好配合,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大功。
因此,虽然一些网友认为毛主席推崇郭嘉是因为他是“三国第一谋士”,但这并不准确。毛主席从未给三国的谋士们排名,也从未称某一位为“第一谋士”。他推崇的其实是“集体主义精神”,强调通过集体合作解决问题。毛主席对诸葛亮、郭嘉、周瑜和贾诩等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因为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上的英雄各有优缺点,毛主席从不把任何一位英雄神化,而是主张从每个人的优点中汲取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