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食物的来源,因此,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样一个繁荣的经济背景下,隋唐时期成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巅峰时期,饮食的结构和文化也逐步趋于成熟和固定。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对外交流非常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汉化圈。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深刻影响了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原与西域甚至其他国家在食物的制作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汉时期,西域的葡萄传入了中原,但却未能广泛推广,直到唐代,这种葡萄依然是非常稀有的水果。
一、饮食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社会商业化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商业活动谋生。这促使了饮食行业的飞速发展。隋唐时期的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结构复杂,许多胡人来到中原从事商业活动,但能够进入汉人政权的胡人并不多。来华经商的胡人带来了胡风胡食,这些新的饮食风味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尽管隋唐时期的饮食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从事饮食行业的大多数人经济状况并不优越,甚至一些胡商的生活水平也无法与那些高端珠宝商等相比。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饮食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也是商品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到了唐中期,饮食服务业已经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分工变得更加精细,例如出现了经理、服务员等职业。唐代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喜爱宴饮,随着这种需求的增加,酒楼、宴席的承办逐渐由经理类中介人来负责。饮食行业也开始分为主食和副食两大类,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生,竞争也日趋激烈。
二、饮食阶层
在隋唐时期,皇家饮食占据了社会的顶层,拥有专门的人员和全国最优质的食材资源。隋代时,中央政权进行了整合,专门负责皇家饮食的职能部门也逐步完善。到了唐代,政府体系更加完备,宫廷饮食的管理也更为精细,涉及的人员更加庞大。隋唐时期,皇家食材的来源非常广泛,地方政府通过强制措施向朝廷进献珍贵的食材。这些进献的食材背后,不少人期望借此获得官职或财富。
皇家对饮食的要求非常严格,从食材的选择、制作工艺到食器的挑选,都极为讲究。唐代时,金银器的制作非常普遍,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餐具都是由金银打造的。皇家饮食不仅仅是厨师技艺高超,制作过程也异常繁琐,食材本身也极为珍贵,难以获得。
《大业杂记》记载了一种食材的制作方法:海坏子。首先选择海中的白坏有子者,每三五斗放入密竹篮中,用水清洗,虾子位于虾腹下,颜色呈赤色,如同覆盆子一般,然后随着水流从篮子下方流出。
结语
隋唐时期并没有过多强调华夷之别,对异国产物充满好奇和欣赏,这种文化态度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优秀的食材和烹饪方法通过这一时期的交流传入了中原,尤其是胡风的饮食文化,在唐代尤其突出,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饮食特色。随着商业化的深入,隋唐时期的饮食业逐渐出现了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在隋唐时期,饮食业中的商业因素不断增强,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此时,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它还承担了政治和礼仪的功能。在许多政治和外交场合,饮食成为了调节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时期,饮食文化已经不仅仅是日常的吃饭问题,而成为了文化和美学的象征。
参考文献:
《大业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