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娶郭圣通的婚姻,与一般皇帝娶妻的情况不同。这是一桩具有政治意义的婚姻,发生在刘秀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急需结盟支持的情况下。
当时是更始二年春(公元24年),刘秀的势力很小,处境也非常艰难。此前,刘秀作为更始帝的使者巡视河北,身边只有少数官员,并没有自己的军队。然而,王郎称帝的事件让刘秀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河北大多数豪族都支持了王郎,刘秀被列为通缉犯,只得带着少数官员在严冬中四处逃亡,情形惨烈,简直像是后来的红军长征。那时,刘秀等人一度因饥饿极度困顿,不得不冒充王郎使者去城里乞讨,结果差点被认出,险些全军覆没。幸好,河北还有一些地方势力支持刘秀,这让他暂时得以喘息,开始筹集兵力,准备与王郎抗衡。
虽然当时刘秀手下只有几万兵力,远不如王郎,但双方交战时你来我往,胜负难分。正是在此时,刘秀迎娶了郭圣通,她是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刘扬是汉朝宗室,在河北的势力非常庞大,拥有十万大军。刘扬本来支持王郎,但后来在刘秀部下的劝说下转而支持刘秀。为了巩固这一同盟,刘秀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
刘扬的支持对刘秀至关重要。此前,虽然有不少地方势力投向刘秀,但他们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几千、上万的规模,而刘扬一方便有十万兵力。刘扬的加入,使得刘秀在河北的立足更加稳固。如果刘扬投奔了王郎,刘秀想在河北立足并进一步争霸天下,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接下来,刘秀成功击败了王郎,又打败了铜马等农民起义军,并且成功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军,刘秀因此被誉为“铜马帝”。随着刘秀的力量逐渐壮大,他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强大势力的支持,原本处境困顿的他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娶郭圣通时,刘秀依然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迫切需要通过结婚来稳定局势。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刘秀就拥有了数十万大军,并且在河北自立为帝,接着攻占了洛阳。此时,刘秀已经成为了最有希望称帝的人,再也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力。真定王刘扬的支持,对刘秀来说,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然而,刘扬此时犯了一些错误,包括伪造谶记和与敌对势力勾结等行为,因此被刘秀派人处决。虽然刘扬犯了罪,但刘秀并不想在此时激化矛盾,所以他决定将刘扬的儿子继续封为真定王,以此安抚人心。
从客观角度来看,刘扬虽然有反叛的迹象,但实际并未采取行动,因此刘秀杀他可能有些过于严苛。不过,就在刘扬被杀几个月后,郭圣通被正式立为皇后。这一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刘扬的罪行与郭圣通无关。其次,刘秀与郭圣通的感情还算不错。当时,郭圣通已经为刘秀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而阴丽华则没有孩子。对于一位正在争夺天下的帝王来说,有继承人至关重要。当时,郭圣通和阴丽华都只是贵人,刘秀本打算立阴丽华为皇后。但阴丽华认为郭圣通已经有了儿子,因此坚持拒绝了皇后的位子,最终郭圣通得以成为皇后。
阴丽华拒绝做皇后,是非常明智的。她的出身不如郭圣通,也没有像郭圣通那样在河北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因此难以获得功臣集团的支持,而且她也没有子嗣。即便她成为皇后,地位也不稳固,拒绝这个位置显然是理智的。
因此,郭圣通最终成为了皇后。然而,阴丽华是刘秀的初恋情人,大家都知道“娶妻当娶阴丽华”。虽然郭圣通曾一度受到宠爱,但在刘秀心中,她的地位远远不及阴丽华。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圣通逐渐失宠,心情也因此变得失衡。结婚初期,郭圣通“礼节俭朴,有母仪之德”,但后来却变得“怀怨执拗,屡次违背教令”,甚至表现出“既无《关雎》之德,却有吕、霍之风”。最终,郭圣通被刘秀废除,阴丽华重新被立为皇后。
郭圣通和刘秀共有五个儿子。她被立为皇后时,她的长子刘强也被立为太子。然而,在郭圣通被废后,刘强因为恐惧其母被废的后果,极力上书要求辞去太子之位(虽然刘秀并没有改变太子的安排)。最终,刘秀的长子刘庄被立为太子。
刘秀与郭圣通的婚姻,本来是一桩政治婚姻。当刘秀的地位巩固,刘扬被杀之后,郭圣通的地位也变得不稳。或许,郭圣通也应该像阴丽华那样,主动推辞皇后的位子。当阴丽华重新回到刘秀身边后,郭圣通逐渐失宠并心生怨恨,这也导致她最终被废除。实际上,刘秀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如果郭圣通能够平静地接受失宠的现实,不给后宫带来更多麻烦,也许她还能保住皇后之位。遗憾的是,她未能做到这一点,最终因失宠而被废除,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