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刘备为匡复汉室,壮志未已,奈何刘备几乎是屡战屡败,在这样的群雄时代,人才成为了各方诸侯必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公元207年,刘备在司马德操的推荐下,举荐了诸葛孔明和庞士元,称两位为当世豪杰,后来又经徐庶的推荐,刘备亲往隆中曾三次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
诸葛亮纵论天下的《隆中对》也出自于此,可以说,没有隆中对策就没有后面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隆中对》的战略思维分析直接提前预见了东汉末年未来十年到三国鼎立的局势,我们今天就通过《隆中对》来探析千古智圣诸葛亮的军事思维和战略。
一、隆中决策的战略思想1.外结孙权,孤立曹操
为了匡扶汉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建立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组成反曹的统一战线。同时,“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十分重视益州境内南以及西南边区中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认为当时的曹操谋臣猛将如云,兵多将广,加之“挟天子以令诸侯”,再看刘备却还是寄人篱下,兵微将薄,虽有匡扶汉室之心,却无灭曹兴汉之力,因此,只能与其他几股割据势力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对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占荆州、益州,三分天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从天下形势分析,只有拿下荆州和益州,才能又三分天下的立国之基,后期休养生息,再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荆州和益州地缘辽阔,一直都是战略要地,且兵甲充足,未经历战乱,大量北方的流民来此避难,因此人口也众多,诸葛亮分析道无论是荆州刘表还是益州刘璋都缺乏雄才大略,目光短浅,以至于“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刘备以“信义著于四海”,礼贤下士,而荆州和益州又人才众多,必能为其所用。诸葛亮为刘备提供了两个方案要么收服荆益两州后成就割据一方的方案,进可攻退可守;或者以荆、益两州为基地,分兵两路北伐曹魏,完成中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3.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
刘备虽有兴汉之志,却不知道提出一个明确而响亮的政治纲领的重要性,诸葛亮利用当时社会复兴汉室的正统观念以及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打出堂堂正正的“兴复汉室”的大旗。
至此,“兴复汉室”成为了蜀汉建国的政治纲领,也为刘备收复人心广纳英才提供了基础。事实证明,曹操在占领荆州后,“刘琼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刘备”,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刘备“兴复汉室”的正统思想的号召力远大于曹操。
诸葛亮提出“兴复汉室”这一口号以来,它为刘备事业的发展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维系蜀汉内部和天下人心这一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二、“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分析
1.跨有荆益
隆中对时,在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并不明显,也几乎没有人看好刘备,江东依靠长江为天险国富民强的孙氏,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四州有曹操占据,关中地区有马腾、韩遂,汉中地区有张鲁,益州有刘璋,荆州有刘表,可以说是群雄割据。
而诸葛亮一举就敲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在未来的十多年的时间里面里,天下大势的发展基本上按《隆中对》所预见的趋势进行,可见诸葛亮军事思维之高明。
隆中决策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就是“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让刘备先取荆、益为家,同时再规收复两京之计,各种各样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思维之高明和正确,后来也为刘备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公元217年到公元218年,刘备攻取汉中,立足汉中后,进而夺取益州和荆州,基本上按照隆中决策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诸葛亮提出将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的战略计划,是其隆中对策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荆州地域辽阔,形势险要;益州山川险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
夺取荆州和益州以后,对于孙权要结成牢固的同盟关系,使他也成为牵制曹操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荆州和益州的有利条件,进一步进击中原。
诸葛亮在隆重对策中提到趁着“天下有变”选择适当的时机,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夹击曹操,兴复汉室,进而攻取江东。
对于在荆州和益州立足后,再伺机北伐,一路从荆州出发,由宛攻取洛阳;一路则由汉中入秦川,进克长安,东西夹击,使敌方首尾不能相顾。
他的这一军事思维虽然在实践中最终失败了,《隆中对》中的军事战略思维策略性和预见性都是罕见的。个人认为,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三国的军事思维是没有问题的,而导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完全是因为刘备破坏了孙刘联盟,夷陵之战大败,也失去了北伐的实力,不管怎样后世看来隆中对策中军事思想的前沿性和预见性都是令人无不折服。
2.避实就虚
他在隆中对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外结孙权,建立同盟战线孤立曹操,内取荆州和益州。他这一策略也正是建立在其对当时天下形势以及孙、刘、曹操、刘璋、刘表几家实力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避实就虚的军事策略。
在当时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北方,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兴屯田以实军资,军事上拥有雄兵数十万。因此,要想复兴汉室,名为汉臣,实为汉贼曹操的就成为了解决的首要目的。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曾经两次说到对待孙权的态度,“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只可把孙权当成盟友,不可为敌。诸葛亮采用避实就虚的军事战略思维,也体现了其联弱抗强的策略,联盟孙权共抗曹操,再取江东,进而一统天下是十分明智的。
事实上,也是按照隆中策略一步步实行的,先是在赤壁与孙吴联手把曹操打败,使得三分天下具有了刍形。
接着又三借荆州占据荆州要地,向益州发展,最后建立蜀汉,使三分定局,后面虽然与隆中对策的战略目的出现了严重偏差,刘备为报弟关羽之仇,举兵进攻孙权大败而归,被迫托孤白帝城。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诸葛亮避实就虚这一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这一避实就虚的思想在其后面的军事方面也依然体现,诸葛亮认为作为统帅三军的将领就应该既要知己之强,,也要知己之弱。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在无论是在计取荆州上还是在六出祁山、取西川、出兵陇右等等战役上都有所体现,他要求在防守的时候“精兵四向要处防御”,如果在出击时,就应攻击敌人弱点,破其一隅,牵动全局。
3.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诸葛亮在对待西南少数民族的态度上,以安抚为主。这一点更像是政治策略,但却为其以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刘备在汉中称王后,之后又夺取了西川,当时蜀汉的统治中心正好位于四川盆地,诸葛亮通过声势浩大的征讨西南蛮夷,其目的也不在于报复和剿杀叛乱,而是志在安抚,声势浩大、迅速平定南中。
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重新划定行政建制,掌握了西南地区的统治,稳定了大后方,可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南抚夷越的军事策略是十分成功的。三、总结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走出隆中,诸葛亮在蜀期间,在军事上联盟东吴,平南中,和西戎,位高权重但不遭人妒忌,高风亮节,六出祁山,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隆中对策中三步取天下的战略思想是以历史及现实为根据的,就历史而言,汉高祖刘邦即以汉中、巴蜀为根据地,定三秦、与项羽争夺天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天下大势的洞悉和竞争对手的分析,都是无人能及的,千年以来诸葛亮已经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他那出神入化的智慧家喻户晓,无不成为后人的楷模和偶像。公元207年,诸葛亮于《隆中对》中为刘备筹划进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蓝图,可以说《隆中对》议论风发,剖析精微,为当时处境艰难、仰人鼻息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隆中对》中的军事思维战略为后世所称颂,也成为了传诵千古的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