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被移出语文教科书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但仍有讨论的必要。
很多讨论资料认为扁鹊被请出教科书的原因多集中在《史记》中关于扁鹊记载的巨大漏洞。
《史记》扁鹊列传中记载了赵简子、虢公子、齐桓公三个医案,而这三个人物的历史时间相差二百年以上,所以由此认为《史记》关于扁鹊的记载多系道听途说,难以令人信服。
而发出这种议论,应该有三点基础性的认识偏差:
1,对古人的治学态度缺乏了解。古人写东西并不是为了博取眼球,赚取流量,尤其是史官,更以直笔为使命。所以古代的很多史料,尤其是先秦的史料,虽然纰漏在所难免,但其严谨性和真实性不可置疑。
2、 认为古人所掌握的资料匮乏。虽然古代的记录工具十分落后,但自文字产生之后,对于
重大事件的记载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就以春秋战国为例,如果没有丰富而详尽的历史资料的积累,也不会有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的出现。
3、东周秦汉时文字的传承主要以竹简为媒介,所以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遗漏、编次混乱等情况。比如《史记》鲁仲连列传中记载了劝说赵国不要帝秦和协助田单劝降聊城两个事件,现在的《史记》中就把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弄颠倒了。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竹简散落之后重新编排时出现了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在读《史记》等古代史料时,在存疑的同时,也要对古人的艰难劳动成果予以足够的尊重和敬畏。
《史记》扁鹊列传中所记载的三个医案,关于赵简子的医案没有什么问题,而齐桓公和虢公子两个医案则有诸多疑点。
一、关于齐桓公的记载极大的可能是错的。
根据古人的记录习惯,扁鹊列传中所提及的齐桓公应该是有问题的。 虽然齐国有姜姓和田姓两个桓公,但应该都不是。
无论是《史记》、《春秋》,还是《东周列国传》,对于国君的称谓都是极为严谨的。这其中主要有两种表述方式:
一是按爵位表述:比如宋公、虢公、卫侯、蔡侯、郑伯、秦伯、许男、楚子等等,齐国是侯爵,所以齐国的国君为齐侯。
另一种是按谥号表述:比如楚国虽然是子爵,但楚国国君自武王开始就称王了,所以即便是《春秋》中也会很尊重地用楚某王进行表述。春秋时期很多国君虽然不是公爵,但谥号中也会使用“公”。不过,根据《史记》等资料的记载,蔡国国君的谥号一直是侯,比如很有名气的蔡哀侯。
《韩非子》中是扁鹊见蔡桓公、《史记》是扁鹊见齐桓公,在具体行文过程中,都是使用的桓侯,如果指的是齐国桓公,那是不符合写作惯例的。所以这里所提到的桓侯,是不是蔡桓公很难说,但极大的可能不是齐桓公。当然,也就没有是姜姓齐桓公还是田姓齐桓公之争的必要了。
此外,扁鹊见蔡桓公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问题,因为蔡国国君的谥号都是蔡*侯,没有蔡*公。
根据《史记》的记载,蔡国确实有一位蔡桓侯,不过与赵简子的时间也对应不上, 这就需要再研究了,是记录错误,还是在撰写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因为与赵简子同时代的一位蔡国国君没记载谥号。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不是蔡的桓侯,而是其他国的桓侯。
二、关于虢国的三个疑义。
1、《史记》中原文:扁鹊过虢。这里的虢,指的是地名还是国名呢?
2、虢国确实在春秋时期就被晋国所灭,但晋国是否同时废掉了虢国的宗庙和祭祀。虢国虽然是小国,但爵位很高,同晋国又同属姬姓。所以晋国虽然灭掉了虢国,但也有可能保留了虢国的宗庙或祭祀。
虢国博物馆
3、虢国被灭掉后,国君虢公丑逃到了王都。虢国的地位很高,对周王室贡献也很大,是否周王又会给虢君一个小小的封地呢?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如果有这种可能的话,虢君的新封地就又可以称为虢国了。只不过这时的影响实在太小,虽然延续了宗祀,但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有被史料记录的资格和必要了。
上面这些分析是我搜集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所做出的,基本上可以确定:扁鹊列传中所列举的三个医案,在时间上是有吻合的可能的。
并且,也不能因为三个医案在发生时间上有争议,便把三个医案的真实性完全否定。难道可以因为一个人说过一句谎话,便认定这个人说的所有话都不可信吗?
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从中医角度是讲述防治未病,而其社会教育意义则更为广泛,是解释讳疾忌医、防微杜渐概念的绝佳案例。
实在不能理解这个故事为何会被移出教科书,其他诸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惊弓之鸟等源自春秋的故事是否也尚在教科书之中呢?
或许,扁鹊被移出教科书还有另一个原因:那些编委专家对于史书中所记载的扁鹊的神奇医术是持很大的怀疑态度或否定态度的。
扁鹊列传中所写的扁鹊从长桑君获得医术的过程确实是夸张的,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不过这种写作手法是也有特殊历史背景的,也并不能以此否定所具体阐发的所有内容。
没有人能生而知之,但有些人确实做出超越所有人,超越所有时代的成就,我们把这些人称为“圣人”。
就以中医领域而言,能被成为经典的著作公认的只有四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这四部书均出现在两千年前,而直到现在依然未被超越。如果不承认圣人的存在,是很难解释这种情况的。
当然这几部书中都有一些虚妄、不正确的内容,但相比较于整体内容而言,只能说是白璧微瑕。
这几部经典的形成,显然并非是一时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了若干代的探索、积累和传承,扁鹊应该即是其中之一。
而扁鹊列传所记载的:“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以及其提出的“六不治”,不但不是韩非子、司马迁所能杜撰而出,也不是医德不高、医术不深、医学实践不广的医生所能总结出的。
很多国家的专家为了给自己国家增添一分荣耀,不惜篡改历史,甚至凭空杜撰历史。而我们的专家能够如此认真,实在是当今世界的一股清流。
只是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是否是炎黄子孙是否也应该考证一下了呢?,而在确切考证之前,也把炎黄字样移出教科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