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考古界证实:周武王灭商用的是“下三滥”手段,后来却被孟子洗白
迪丽瓦拉
2025-06-11 03:33:13
0

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历经了数个朝代,如今,我们以上帝视角再看那段5000年的历史,觉得王朝更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王朝更迭的主旨无外乎是上一个王朝苛责严酷,就顺理成章地由新一任王朝的接替。新来的那一任君王,永远是仁义的一方,他们是代表着正义来打败邪恶的。

可殊不知,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些所谓的正义之士也很有可能是用了下三滥的手段才取得了王朝的政权。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便是周武王用下三滥的手段,灭掉了商朝,砍下了纣王的头颅,后又被孟子洗白的故事。

商朝的纣王残暴,似乎是天下公认的事实。他残害忠臣,宠幸祸国妖妃妲己,修建了很多让人望而生畏的酷刑。

大批大批的民众被他抓起来为他修建行宫,百姓死的死,伤的伤,搞得天下民生,再到百姓苦商纣王已久。

而这个时候,很多人把目光转移到了西洲地界。这里的王爱民如子,不是商纣王那般残暴。

于是很多有识之士都开始跟着周武王的父亲打天下,在这些人的智力和武力支持之下,周朝和殷商之间一直在开战,直到他们迎来了最后的决战,牧野之战。

这场战争被认为是商纣王气数已尽,商纣王的军队都临阵倒戈,最后,周武王取得了牧野之战的最终胜利。

可殊不知,这场战役远没有想象的那般正义,周武王也是采取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下三滥手段,才战胜了商纣王。

攻其不备,采用偷袭的方式

在商周古代时期,一个国家要和另一个国家打仗,是要先写下战书,然后约定好打仗的时间和地点,双方才开始一决胜负。

可是周武王为了能够一举歼灭商纣王,选择采用了偷袭的方式。这也被当时的青铜器上刻下的文字如实记载下来:

“武征商,唯甲子朝,碎鼎克,闻夙有商。”

甲子朝,在古文中的意思便是一日的早晨。说是周武王早早地就开始对商纣王的征讨,之前也没有和商纣王约定好时间和地点是攻打商朝用了出其不备的招数。

偷袭的手段可能在任何朝代都是令人不齿的。所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也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光彩。

而为了让牧野之战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顺利进入朝歌,周武王采用的下三滥手段,其实也不只是偷袭一种。

收买内应

虽说商纣王残暴早已经失去了民心,天下有很多能人志士都来到了周武王的部下。可是还有一部分人,现在我们称他为奸细,就是领着商纣王给他发的俸禄,实则是在为周武王办事。

这个人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他叫胶鬲。周武王便是用他作为内应,了解商朝内部的一些信息,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不过,这名细作可以看不惯商纣王的做法,大可以像天下所有的能人异士一般投奔到周王的部下,而不是这两面三刀的模样。

当时史书记载,商军在牧野之战时全部临阵倒戈,商纣王气数将尽,商朝结束了他暴虐的统治。

可其实不然,商朝的军队还都是忠于商纣王的,虽然他们所谓的大王残暴不堪,但身为帝王,还是有着可以统帅部下的那个威严在。

真正做到临阵倒戈的商君,其实只有胶鬲的部下而已,其他的士兵都是奋力奋战到最后一刻的。

商纣王最终的下场只能是英雄末路!他终将为他残虐的统治方式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他的头被敌军斩首,头颅被挂在了旗杆的白旗之上,让很多人都看到了一代大王死后的耻辱模样。

关于这件事情,史书《武成》中也曾记载过血流漂杵的记载。

纣王的士兵在杀掉商纣王之后,一起涌进了殷商的都城朝歌,而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毁墓劫掠的事件。

同样不是完全的仁义之兵,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就理所应当地拿到一些战争附属的战利品。

史书永远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他们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名声,在千年之后是一片骂名。所以,史书将会按照他们的意愿往下修撰,让世人以为他们是正义之师,取代商朝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是历史总归是有痕迹的,无论多与少,总会揭开层层的面纱,暴露出历史最真实的一面。一个青铜器,一本薄薄的史书,还是让历史与最真实的样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然而却有一些人,明明知道这段历史的不堪,但还是用自己的能力拼命地为这一段历史进行洗白,为那个君王洗白。

这一个人便是儒家有名的学子孟子先生。

孟子曾评价武王伐纣:

“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

最爱民的政策征伐,最不爱民的怎么能够血流成河?以至于舂米的木棒都飘起来了呢?

那么,孟子又为何要替周武王洗白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下,百家争鸣时候学派创建的初心。他们是希望在位的君主,可以采用他们学派的学说,用这一套理论来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

儒家学派当然也位列其中。

而学派首先要给人信服的点,所以有的时候需要夸大虚假宣传一下之前的事情。儒家的中心主旨就是一个“仁”字,他们推行以这个字来治国。而用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是因为新任朝代的君主秉持仁义政策的原因。

所以作为儒家学派的核心代表人物,必须用自己的言语和观点来论证这个事实。与其说孟子是在帮周武王洗白,倒不如说孟子是在给自己的学派镀金,好让以后的君主能够运用自己的学派理论来统治臣民。同时也是为了以后的君主统治臣民带来一系列的理论保障。

现在的研究也证明,儒家文化虽然是我们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但也不一定都是可取之处。所以说现在我们传承文化知识,还要追根溯源,学习那些有益的,而摒弃那些糟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倘... 这个人是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是隋朝末年割据的群雄之一。他出身贫苦,原本是个庄...
原创 他... 在近些年,有一部叫做《少帅》的电视剧上映以来,好评连连,也勾起了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说到“少帅”...
原创 陈... 陈老总想调他当军长,从刘伯承办公室出来后:此事不谈了不谈了 1953年春,南京军事学院。一位身着军装...
原创 回... 我军诸将帅,以粟裕大将的战略思想最为灵活,也最敢于向中央斗胆直陈,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中央的既定战略。自...
原创 怪...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不仅刻画出诸多出彩的人物,也塑造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战斗,其中智力间...
被誉为德国“护国之神”的兴登堡... 保罗·冯·兴登堡,―战中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狂热地吹捧为“杰出将才”,其军事生涯跨越两个世纪,为建立和...
晨之风《淮阳陈胜塑像的文化定位... 淮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这片土地上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还见证...
原创 郑... 郑芝龙投降清朝后,其日本妻子田川松自杀殉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遭受清军侮辱:郑芝龙降清后,清...
原创 三... 一、名将、猛将与杀神 要是问三国名将谁最厉害,估计大家都会说是吕布。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嘛,一吕二赵三典...
原创 如... 如果死在落凤坡的是诸葛亮,庞统能否大败司马懿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假设性问题,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
原创 十...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秦始皇身边最亲近的几个人同在巡游队伍之中:左丞相李...
原创 中...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做家族。在中国和世界上也有很多厉害的家族,其实家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家,比...
原创 官... 前言 在清代官场,官位如同一道高耸的山峰,越往上攀升,责任也随之加重。然而,历史记载中却出现了一段令...
清朝第一廉吏,深受康熙帝赏识,... 古往今来,人民心中所爱戴的,往往并非那些位高权重的王公贵族,而是那些能为民着想、清廉正直的官员。于成...
明体达用,激活中华文化“一池春...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加生...
原创 昆... 昆仑关大捷的背后:桂南会战国军惨败,陈诚白崇禧同时被降级处分 1938年武汉和广州相继沦陷后,抗日战...
原创 元... 一个汉语都不使用的国家,能称之为中国吗?有些日本人至今都不承认当年对中国发动的战争不是侵略,而且还拿...
原创 天...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连连溃败,美国连番轰炸日本本土,并接连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平民大量伤亡,日本不论是兵...
李敬泽x张英 | 春秋时,人们... 著名记者、“华文好书”发起人、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张英的文学访谈合集《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即...
原创 千...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一个善恶两面的人,加入刘备阵营后立下战功,成为蜀汉名将。但小说中说,魏延是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