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江西小伙遵遗嘱将父制成“木乃伊”,供奉家中无人敢拜访
迪丽瓦拉
2024-04-23 06:02:20
0

原标题:2000年,江西小伙遵遗嘱将父制成“木乃伊”,供奉家中无人敢拜访

二〇〇〇年,江西一个农村小伙的父亲去世了。和别人不同,他并没有选择将父亲火化安葬。而是遵循父亲缸藏的遗愿,将遗体速成金身供奉在家里,从此无人敢来拜访。

这个小伙名叫林上水,他的父亲为什么提出这样“奇怪”的要求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古人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孝顺自己的父母都做出过感天动地的事情,并被传颂至今。

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啮齿痛心”、“百里负米”,“卧冰求鲤”,个个都是孝顺父母的典范。

即使是万人之上的汉文帝,在自己的母亲病重的时候,他也会衣不解带地亲身侍奉在母亲身旁。

甚至母亲吃的汤药,他都要亲自尝过之后才能安心让母亲服用。

就算是家境贫寒的仲由,穷得自己吃野菜,也愿意从百里之外背着米回家侍奉双亲,自己舍不得吃一口。

但是,也有许多孝顺的行为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

比如“埋儿奉母”里的郭巨觉得儿子会影响自己养母亲,便打算挖坑卖掉自己的孩子。

又比如在2000年的时候,江西的林观荣去世后,他的孩子林上水没有选择火化安葬他,而是将他的遗体供奉在家。

“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孝顺的定义都不同,但林上水的孝道却让人惊讶不已,这一切还要从他们家庭的信仰说起。

虔诚的佛教徒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的死亡观和我们普通人不同。

我们总认为,人死的时候应该“入土为安,隆丧厚葬,香火永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是存在一定的迷信和敬畏的。

人们认为人死后会前往另一个世界,而我们需要将人的遗体或者骨灰埋入地下,这样才能让人安心地奔赴极乐。

但佛教的生死观与人们的传统思想不同,佛教觉得人的生死是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一个轮回。

人的生命的终结,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所以众生都处于生死轮回的往返中,永无尽期。

出生于1925年的林观荣,家处在江西上饶灵山脚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家庭。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人民基本都很贫穷,林观荣家也不例外。

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从事农业的农民。日子虽然清贫却也自给自足。

不过太平的日子并不持久,在林观荣青年的时期,我国近代史中最惨痛的抗日战争就此打响。

战争使得本就贫瘠凋敝的农村更加民不聊生,人们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本就艰难的生活更加举步维艰。

林观荣也是如此,饱受欺压与剥削的他心灰意冷,便想到去往家后的灵山上,成为一名和尚。

于是,林观荣便来到了灵山,投奔寺庙,成为了一名“假和尚”。

林观荣并没有真正地削发为僧,剃度出家。

他虽然与寺庙中的僧侣们一起修行,但却并没有遵守佛门中的条条规规。

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潜心修佛的人屈指可数。

再加上林观荣确实脚踏实地地为寺庙做事,还经常捐香火钱,看起来十分虔诚。

所以灵山庙也并没有拒绝林观荣,对他平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此,虽然佛门的人不允许娶妻生子,但林观荣却成了一个例外。

林观荣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并给他取名为林上水,取自上善若水的意思。

突如其来的变故

林上水出生后,林观荣经常带着他去寺庙里吃斋礼佛,诵读经文。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林上水也对于佛教有了信仰。

就这样,父子二人成了灵山庙的常客,常常能看到父子两人共同在庙中抄阅经文的身影。

在父亲的陪伴下,林上水在寺庙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

不过,在1969年的时候,林家发生了一件怪事。

这个时候的林观荣,已经44岁了,常年的礼佛生活让他作息非常规律。虽不是真正的僧人,但在生活上还是有几分相似。

这一天,一家三口正坐在一起吃晚饭,可林观荣却突然感受到剧烈的不适。

一股强烈的呕吐感从腹中传来,他赶忙跑到了室外,开始吐了起来。

林上水一开始也只是以为父亲是身体不适,吃坏了肚子,没有太过注意。

可是林上水慢慢发现,父亲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不再吃肉,见到肉就恶心想吐。林上水也试过带父亲去医院检查,可医院却说父亲没有任何问题。

不知道是当时的医疗水平低,还是林观荣只是出于心理原因感到不适,总之,他的生活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上水发现父亲不再亲近母亲,不愿再和母亲同床共枕,并且不允许母亲触碰自己。

父亲这一系列反常的举动引起了母亲的不满,也引起了林上水的疑惑:究竟是为什么,父亲一夜之间好像变了一个人。

林上水面对父亲的变化,便去质问父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可林观荣却说,这是佛祖的旨意,他要遵循佛法的教诲。

林上水显得手足无措,虽然从小就随着父亲在寺庙里生活,但他从没有觉得父亲的虔诚能到这个程度。

后来,性情大变的林观荣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他会选择在寺庙里待上一天。

林上水无可奈何,可他没有想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漫漫礼佛路

就这样,林观荣几乎天天都要前往寺庙,所以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山间修起一条前往灵山庙的路。

因为那时,想要前往灵山庙并不便利,要么绕原路,要么攀爬陡峭的山路。

就这样,扛起锄头,背起石头,林观荣开始他的修路之旅。

如同朝圣的信徒一样,林观荣每天不知疲倦地做着同一件事,并且非常虔诚。

也有人来劝他放弃,毕竟山路蜿蜒陡峭,此举好似愚公移山。可是林观荣从未放弃过。

也有人提出帮忙,毕竟这条路修好了大家都可以走,人们也不忍心看他一个人如此辛苦,可是林观荣也回绝了他人的好意。

大家都觉得林观荣是一个怪人,他却说他是在赎罪,他要靠修筑阶梯来偿还他前半辈子犯下的喝酒吃肉、娶妻生子的罪。

这本是人生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在虔诚的林观荣眼里,却成了莫大的罪过。

于是,他孤身一人,靠着手里的那把锄头,硬是生生地用二十年凿出了一条通往灵山庙的石板路,整整两千级台阶。

路修好了,林观荣和别的村民们去往灵山庙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了,托他的福,庙中的香火也更加旺盛。

本以为从此以后,林上水想着林观荣赎清了他心中的罪孽,就能安然地过完接下来的日子,可后面更是发生了一件怪事。

冥冥之中的预感

一天,屋外狂风大作,暴雨四起。

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下,林观荣仍然不动声色地在家打着坐,可他突然好似明白了什么一样,睁开了眼睛,并且将林上水叫来了。

自打父亲性情大变已经过了不少年,林上水早已习以为常了,好像父亲能说出什么话来都不奇怪。

可林上水怎么也想不到,父亲叫他来居然是来交代后事的!

林观荣说自己大限将至,而在自己死后,林上水必须要按照佛门的规矩,将自己缸葬,千万不能火化了入土,不然自己死也不会瞑目。

听到父亲这么说,林上水坐不住了,向来身体健康的父亲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可不管自己怎么盘问,林观荣也不予理会,仿佛是天机不可泄露。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上水半信半疑,在觉得这一切都不可能的情况下又老是在想父亲万一说的是真的怎么办。

然而,距离父亲说完这番话过后还不到半年,林观荣就因为脑血栓去世了。

林上水既悲伤又害怕,养育自己这么多年的父亲突然与世长辞,作为儿子的他自然悲痛不已。

可他又十分害怕,父亲的死究竟是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所以父亲才会在半年前就交代了自己的后事。

想到这里,林上水不寒而栗,那父亲所要求的“缸葬”,自己该怎么执行呢?

终于实现的夙愿

最终,在经历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后,林上水选择了遵循父亲的遗愿,给他实行缸葬,送父亲最后一程。

虽说缸葬在佛门里并不少见,但用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林上水还是百感交集。

周围的村民听说林上水要给自己父亲进行缸葬,纷纷提出异议。

在他们眼里,缸葬只能用给修行有成的佛门人士。

但林观荣的一生,都没有真正地皈依佛门,只是个挂名的“假和尚”,并且修行也不够,怎么能用缸葬呢?

可林上水还是选择了遵循父亲的夙愿。

在他眼里,父亲辛劳一生,已经全心全意地将自己奉献给了佛门,是有资格来进行缸葬的。

于是,林上水开始了准备缸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缸和石灰之类的。

他严格按照缸葬步骤一步一步执行,坐缸、封缸……每一个步骤,林上水不敢有一点马虎。

直到最后一步——开缸。

林上水苦苦等了足足三年,才终于鼓起勇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行了这最后一步。

当天,不少凑热闹的村民前来围观,想看看林观荣到底有没有修成传说中的“肉身佛”。

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林上水打开了大缸。

发现父亲的遗体仍然保存完好,但是早已干透,成了一具干尸,形似电影中的“木乃伊”。

在开缸之后,林上水找来工匠,用石膏包裹着父亲的尸身做成了一尊雕像,给父亲塑造出了一副“金身”。

金身塑成后,林上水将其放在了自己家中的客厅里,让父亲继续和家人们待在一起,并且保佑他林家的子子孙孙。

就此,林上水父亲的夙愿得偿,他也相信自己的父亲如果能看到这一切也会心满意足。

但林上水的这一行为还是引起了大家的争议。

有人说,这是封建迷信,林观荣老糊涂了,难道作为儿子的林上水还要跟着糊涂不成?

也有人说,人死了就要入土为安,把人弄成这样,家里会成凶宅的。

就这样,再也没有亲戚朋友敢来做客了。

可以想想,不论什么时候,家里都有一个死人在默默地看着,光是想想就已经不寒而栗了。

所以那些亲朋好友们都对林家敬而远之,也能够理解。

承受着巨大的非议,林上水本人也苦恼万分,甚至精神一度濒临崩溃。

可问起他这么做后悔吗,林上水却坚定地回答到:

“遵循父亲的遗愿,就算再不理解,我也没后悔过。”

每个人对于孝顺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是愚昧还是无畏,大家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莫衷一是。

但不论如何,孝顺父母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带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看春去秋来,看炎夏寒冬,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拉扯大。

所以身为儿女的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

我们不必做到像林上水这样的孝顺,但我们或许可以像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刘秀祥那样,不离不弃。

很多时候,父母需要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我们的关心与陪伴。

每个人孝顺父母的方式都不同,有的是照顾好自己,免得让父母担忧;

有的是多陪陪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有的是挑起生活的担子,让父母衣食无忧……

无论哪种,背后都是我们对父母的爱。

其实更多的时候,父母只是希望我们能过得好,但我们也要尽力让父母过得好。

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都需要向父母传达:我也爱你们。

-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解... 西晋的创立者,实际上是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他在曹魏王朝的历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先后在曹操、曹丕...
新华视点|生土为墨 岁月为笺—... 在福建的群山褶皱里,一座座圆楼方寨如大地隆起的年轮,承载着中原移民的乡愁,凝结着东方建筑的智慧。从宋...
原创 假... 如果吕蒙没有杀关羽,还把关羽放回荆州,三国历史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发展。这个问题充满了假设性和想象空间...
原创 长... 长坂坡之战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刘备和数十万民众在乱世的压力下艰难逃亡。在这场逃亡过程中,勇...
原创 开... 郑 珂 吴奇松 微信版第1833期 熊兆仁(1912年2月—2019年4月7日), 福建永定人,17...
原创 三... 兴势之战发生在三国后期,是蜀汉军队在兴势成功抵御魏军进攻的一场重要战役。此战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以攻势防...
原创 吕...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大家乘坐鹦鹉螺号,跟随我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
原创 爱... 爱新觉罗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吗?这个问题常常被提起。我们都知道,靖康之耻时,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后来被安...
原创 三... 三国杀移动版 说到三国手杀,谁的实力最强?且看小锋来为大家分析。各位朋友们好啊,又到了小锋和大家...
原创 洪...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的措施。他下令让农民回归耕作,鼓励开垦荒地,修建水利设...
原创 庞...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建议刘备先稳定荆州和益州,再找机会北伐中原。经过赤壁...
原创 关...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也是汉末时期的英雄之一。关羽失荆州一事,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然...
原创 庭... 蚂蚁庄园知识问答中的问题是: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位唐代诗人?选项为A、杜甫...
原创 诸...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这句话是唐太...
原创 原... 纸币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一定不陌生。在过去的几年里,纸币曾是我们日常交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如今它已经...
原创 王... 王陵是沛县的一个知名豪门大户,他与另一位豪强雍齿有着深厚的交情。那时,刘邦在沛县担任亭长,渴望进入当...
原创 活... 在小说《天龙八部》里面,有个高开低走的悲剧人物:慕容复。慕容复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慕容燕国的宗室后代。慕...
中外嘉宾走进江西吉州窑 领略陶... 11月20日,“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江西行活动参访团来到江西吉安县,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
原创 截... “截江救阿斗”是《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情节,它不仅展示了赵云的忠诚和英勇,还充分体现了赵云的智...
原创 多... 前言 我们是否曾设想过,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如何在复杂的宫廷争斗中,奋不顾身地为自己深爱的兄长出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