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司马懿战略才华的高度评价。虽然李世民一生不屑于司马懿的手段和行事风格,但他仍然认可司马懿的军事谋略能力,可见司马懿的确是一个出色的谋士。
作为曹魏时期唯一一个能抵挡诸葛亮北伐的人,司马懿在五次北伐中都成功拖延了诸葛亮的进攻,尽管代价是巨大的伤亡和被后人嘲笑的名声。尤其是那句“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至今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然而,尽管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失去了不少颜面,诸葛亮去世后,作为当时唯一能决定战略的人,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趁机发动进攻、彻底消灭蜀汉呢?这不仅与他对诸葛亮的个人情感无关,也和姜维继任后的军事才能没有直接关系。事实上,司马懿之所以不进攻蜀汉,正是他一生最后的高明之举。
大器晚成的典范
司马懿出生于公元179年,家乡在河内温县。从小他就怀有结束东汉乱世的雄心壮志。与曹操、袁绍等历史上的雄主一样,司马懿的家族也是历史悠久的世家。可以说,司马懿具备了几乎所有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命运却常常捉弄人。他的父亲司马防忠诚于汉室,为人耿直。作为家中的次子,司马懿尽管胸怀大志,但由于家族的支持不足,始终难以起事。更重要的是,如果他贸然起义,很可能遭到父亲的阻止,甚至面临家族的断绝。
因此,尽管司马懿天赋异禀,他的才能始终得不到展现。然而,他作为名门之后,天赋和名声渐渐流传开来。公元201年,曹操听说了司马懿的才名,派人邀请他为谋士。可是此时曹操已稳坐东汉政权,司马懿认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自立,所以拒绝了邀请。
尽管如此,时局却终究未能让司马懿避免与曹操的接触。公元208年,曹操被任命为丞相,并开始着手统一天下。与此同时,曹操帐下的谋士郭奉孝去世,而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合作也并不顺畅。于是,曹操再度派人征召司马懿。面对曹操的威胁,司马懿最终答应入仕,但当时的曹操依然让他担任许多职务,以考察他的能力。
直到公元215年,司马懿才首次随曹操征战。那时,司马懿已近四十岁,但却尚未有一项值得夸耀的战绩。而比他年轻两岁的诸葛亮,已经帮助刘备从一个逃亡的小人物,扶持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大军阀。
虽然诸葛亮的影响力已经无人能及,但司马懿的机会终于来了。在曹操帐下,司马懿不仅要出谋划策,还时刻提防着曹操。与诸葛亮在刘备麾下的绝对权威不同,司马懿在曹操帐下的处境更为复杂。尽管如此,司马懿拥有一项别人无法比拟的特长——他能够在权谋中活得更久。
藏拙的不一定是君子
《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司马懿的做法虽符合这一原则,但也让人不禁思考,藏拙未必就是君子的体现。
在投奔曹操之前,司马懿对曹操并不看好,甚至心生嫉妒,尤其是对曹操“太监的孙子”之出身感到不屑。公元208年,司马懿跟随曹操出征讨伐张鲁时,他曾提出建议,称此时攻占汉中,将使蜀汉自我瓦解。但曹操没有采纳这一计策,反而让司马懿的行为引起了警惕,认为司马懿有私心。
当曹操大败孙权后,孙权派人向曹操称臣,并提出曹操应当称帝。曹操知道孙权这是在捧杀他,随即对司马懿的建议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有“狼顾之相”。虽然如此,司马懿仍然坚持一心辅佐曹操,但他心中已开始隐隐感到压力。
在曹丕即位后,司马懿再次忍辱负重,虽然他本应成为重臣,却被调任后方,负责粮草调配。这一阶段,司马懿继续保持低调,直到曹丕去世,曹叡继位后,他才终于有机会再次登上舞台。
五次北伐,复汉未果却养患司马
在诸葛亮屡次北伐未果的过程中,司马懿始终在背后以防守为主,不断拖延蜀汉的进攻。诸葛亮五次北伐,司马懿都稳稳地守住了曹魏的边疆。公元227年,司马懿成功斩杀了背叛的孟达,使得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受挫。尽管如此,司马懿依然没有主动进攻蜀汉,而是选择谨慎行事,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将阴谋进行到底
司马懿的最终决定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病死后的短暂机会,而是因为他看到了更大的局面。首先,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直接攻灭蜀汉,曹叡很可能会借此机会收回军权。相反,如果自己暂时不动,继续保持军权的独立性,甚至在曹叡身后,他将能够继续在朝中权倾一时。
其次,魏国的辽东地区出现叛乱,急需司马懿去平定。司马懿顺理成章地选择去解决辽东问题,同时向曹叡表现忠诚,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最终,当司马懿平定了辽东的叛乱后,曹叡因病去世,司马懿也成功接管了权力,开启了他一生的巅峰。
权力的巅峰与政变
曹叡去世后,司马懿最终掌控了大权。作为托孤重臣,他开始暗中布局,最终通过政变成功除掉了与自己争权的曹爽。司马懿通过数十年的隐忍,最终坐稳了曹魏的实权,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