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建议刘备先稳定荆州和益州,再找机会北伐中原。经过赤壁之战后,刘备先行攻占了荆南四郡,又通过与东吴的联盟借得半个南郡,实际上已基本完成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就在此时,刘璋的使者张松前来邀请刘备入川,帮助抵御张鲁。这个机会非常关键,刘备便决定带领大军进军四川。进入四川后,庞统给出了三种策略,分别是上策、中策和下策。然而,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而没有采纳庞统的上策,原因何在呢?
一.庞统的上策太急,不符合刘备的性格
庞统的上策建议刘备迅速出兵,趁刘璋未作防备之际,直接攻打成都,占领西川。此计确实有其可取之处,若刘备顺势而为,可能会轻松拿下成都。然而,刘备拒绝了这一策略,原因很简单——虽然上策能够在战术上取得短期胜利,但从战略角度来看,这并不一定是成功的。假设刘备如庞统所言,轻松占领了成都,那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益州的忠臣良将如张任、严颜等人将会奋起反抗,这意味着刘备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而且,刘备的军队若深入敌后,粮草补给依赖于本地百姓的支持,一旦民心不稳,后勤将会遭遇巨大困难,甚至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即使侥幸坚持到援军赶到,结果也将是惨胜。总体来看,这个上策虽然能迅速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次大失败。
二.庞统的下策太缓,不符合刘备的雄心
庞统的下策则显得过于谨慎,他建议刘备先行返回荆州,再择时图谋益州。若刘备采纳这一策略,无疑是放弃了争夺天下的机会,也说明他并不具备进一步扩展势力的雄心。实际上,邀请刘备入川的正是张松等一批对刘璋不满的人,这是刘备难得的机会。如果此时刘备选择回荆州,无疑会让这些支持他的人感到失望,甚至可能断送了未来在川地发展的机会。此外,此次刘备入川的名义是讨伐汉中张鲁,虽然只是借口,但也说明了刘备已经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如果刘备此时选择撤回荆州,下一次再想借口进川就困难重重。而且,若曹操从陇西南下,刘备面对的就不再是刘璋,而是曹操,这将是更加强大的对手。因此,从益州百姓的心态以及敌人实力来看,选择下策显然是不可行的。
三.庞统的中策恰到好处,是战略上的上策
庞统的中策,最终成为刘备的选择。中策的核心是让刘备假装撤回荆州,迷惑川中的反对势力,并且借机打通白水关,一举占领这一重要关口。相较于上策,庞统的中策看似略显复杂,但从长远来看,它更符合刘备的战略需求。首先,白水关是连接益州与荆州的战略要地,攻占它后,刘备就可以从荆州获得更稳固的后勤支持。其次,攻下白水关后,刘备再向成都进军时,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城市,而是分散的敌军,益州的将领们必然会回到成都或者驻守关口,而这使得刘备能够避免全军对抗西川的局面,成功争取更多时间。时间对于刘备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一直致力于以仁义之师感召民心。这一策略不仅让刘备能够避免和西川所有将领正面冲突,还能够为他争取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此外,川中的士族并非完全效忠刘璋,士族的意见往往比君主的命令更为重要。在这样的乱世中,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士族倒戈的情况。因此,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实际上是把握住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而这一决定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汉中之战中,刘备不仅得到了民心的支持,还凭借着强大的民众基础,在与曹操的对峙中取得了平分秋色的局面。这一切,正是因为刘备当初选择了中策,而非上策。
总的来说,刘备在此选择了庞统的中策,实际上是做出了战略上的上策,这一决策展现了刘备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