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大家乘坐鹦鹉螺号,跟随我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受好友、宰相萧何的邀请,前往皇宫参加由皇后吕雉举办的喜宴,庆祝皇帝刘邦成功平定代相陈豨的叛乱。然而,当韩信刚到达皇宫时,却被吕雉手下的武士逮捕,并押往长乐宫的钟室处死。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才能出众,令人称奇。那么,为什么吕雉偏偏要杀掉韩信,而不是像对待张良和萧何那样,将他收为己用呢?接下来,船长将为你细细道来。
---
汉初三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败楚王项羽,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成为继秦始皇之后统一天下的第二位帝王。随后,在齐王韩信、赵王张耳等诸侯王的推举下,刘邦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开创了大汉皇朝。
有一天,刘邦在洛阳皇宫举办酒宴,和群臣一起痛痛快快地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刘邦突然问群臣:“各位爱卿,朕有一事想问你们,希望你们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隐瞒。为什么我这个待人轻慢、傲慢无礼的人能得到天下,而项羽这个仁义待人的人却失去了天下呢?”
信平侯王陵和都武侯高起为了讨好刘邦,纷纷开口回答:“陛下虽然待人傲慢无礼,但您从不吝惜奖赏他人。立下功劳的人,您会将攻下的土地分封给他们,与众人共享利益。而项羽虽然待人礼贤下士,但他嫉贤妒能,有功劳的人不仅得不到赏赐,反而会遭到怀疑和猜忌,最终失去了天下。”
刘邦听后笑了笑,说:“你们只知道其中的一部分,不知道其中的另一部分。筹谋决策,胜券在握,我不如张良;安邦定国,善待百姓,使得大军源源不断地获得粮草支持,我不如萧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三人都是英雄豪杰,我能重用他们,这才得以获得天下。而项羽却连一个聪明机智的范增都不愿意重用,这才败给我。”
自此之后,张良、韩信和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不过,三人的才能过于出众,也给刘邦的皇位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他对他们的信任逐渐转变成了猜忌。为了保全自身,萧何通过不惜压榨百姓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得到了王卫尉的帮助,才侥幸逃过一劫。张良则选择了主动退隐,闭门不出,表明自己没有争霸的野心。只有韩信不甘心放弃荣华富贵,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并被送往长安接受监视。
---
吕雉拉拢张良与萧何
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因此他对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也格外宠爱。而刘邦的长子、皇太子刘盈则性格软弱,吕雉作为其母亲,性格强势,对刘盈未来是否能稳坐皇位充满忧虑。加上刘邦非常担心刘盈即位后无法掌控局势,于是决定改立刘如意为皇太子。
吕雉得知刘邦废立储君之事后,深感危机,决定要誓死保住刘盈的太子位置。她明白,刘邦最忌惮的就是汉初三杰,如果能够将这三人拉拢到自己这边,那么她的儿子刘盈的皇位自然会更加稳固。
有人告诉吕雉:“留侯张良非常聪明,他的计谋能够获得刘邦的信任。”于是,吕雉派遣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吕泽去绑架不与外人交往的张良,逼迫他为刘盈出谋划策。张良无奈,只得献计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保住储位。吕雉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成功邀请商山四皓帮助刘盈,确保了储位不变。
至于吕雉是如何拉拢萧何的,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萧何向来善于察言观色,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因此在吕雉的拉拢下,他自然没有拒绝。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萧何明知道吕雉想要除掉韩信,却仍然听从吕雉的命令,请韩信入宫,推断计策。这表明萧何已经向吕雉低头,投向了她的一方。
---
吕雉与韩信
既然吕雉能够拉拢张良和萧何,韩信自然也不会被忽视。虽然史书没有直接记载吕雉如何拉拢韩信,但从一些细节可以推测,吕雉肯定曾经试图拉拢过韩信。毕竟,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常出色,如果有他帮助刘盈保驾护航,刘盈一定能够稳坐皇位,不用担心刘姓诸侯王的反叛。
吕雉的妹夫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樊哙不仅与刘邦有深厚的兄弟情谊,还与刘邦有亲戚关系。由于吕雉对樊哙非常信任,而樊哙对韩信又非常崇拜,所以吕雉要拉拢韩信,找樊哙是理所当然的事。
有一天,韩信路过樊哙府邸,樊哙看到他非常高兴,竟然主动跪拜并请韩信进府。当时,韩信的身份已经与樊哙平等,都是列侯,但樊哙却仍然以臣子的身份对待韩信,尊称他为“大王”。这可以看出樊哙替吕雉拉拢韩信的诚意。
虽然韩信出身贫寒,早年连饭都吃不饱,生活比樊哙还要困苦,但他作为贵族的自尊心让他看不起出身屠户的樊哙,羞于与这种人打交道,因此拒绝了吕雉的拉拢。
然而,吕媭可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她看到自己的丈夫樊哙如此恭敬地对待韩信,却被韩信冷落,于是她便在姐姐吕雉面前挑拨离间,诋毁韩信。吕媭心胸狭隘,而吕雉也非常心狠手辣,在妹妹的怂恿下,决定采取强硬手段除掉韩信,于是她胁迫萧何助她一臂之力,最终将韩信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