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如果没有显赫的家世,想入朝为官有多难?看看韩愈就知道了
迪丽瓦拉
2024-06-27 20:41:14
0

原标题:在唐朝如果没有显赫的家世,想入朝为官有多难?看看韩愈就知道了

自从隋文帝首创科举取士以来,整个封建社会的庞大官员队伍中,除了极个别的人是凭借家族恩荫走上仕途,其余都要经过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包括隋朝在内的所有采用科举选拔人才的的朝代中,唐代考试难度之大,录取人数之低是出了名的。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了解一下。

在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一共录取进士四万人左右。而唐朝同样接近三百年的时间,只录取四千左右的进士,人数只是宋朝的十分之一。平均下来,每年也就十几个人。这是十几个人若是放到当代社会,恐怕每个都会被各个国际知名学校疯抢吧。在唐昭宗时,朝廷打了胜仗,皇帝龙心大悦,下旨在科举考试中可以录取几个年纪大的,以示皇恩浩荡。结果出来一个“五老榜”。这五个人中,三个六十多岁,两个七十多岁。这个年纪才入仕途,能有什么作为呢?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文坛领袖韩愈四次考中进士,这是很幸运的。那么在第四次时,韩愈是怎样考中的呢?除了不变的学识,最大的还是幸运。我们来看看韩愈能高中进士,除了自身才华外,还有什么重要因素帮助他。

找工作时,有“眼缘”一说。就是这个人即使各方面条件都不突出,但是面试官看着顺眼,就把她留下了。考试也是如此。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没有数学物理这样有标准答案,阅卷官可以按照步骤给分的科目,他的每一科每一道题的主观性都特别强。这是若是主考官和你的三观接近,你自己也颇有文采,自然容易考上。若是你的思想和主考官差别太大,那么即使你能写出锦绣文章,落选的几率任然很大。

韩愈这一年,就遇到适合自己的主考官和副考官。当时的主考官虽然善于写骈文,但他更看重文章内容。这与韩愈的思想不谋而合。韩愈虽然可以各种文体随意切换,但因为从心底反对骈文,所以客观来说,他的骈文并不惊艳。这次,韩愈幸运的遇到一位注重思想不注重文章形式的主考官,且两人思想切合度很高,所以韩愈得以高中。

除了主考官,副考官也很重要。韩愈这一年的副考官之一是之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所以极为赞赏韩愈的文章。另一方面,这位副考官还是韩愈哥哥韩慧的至交好友,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满腹经纶的韩愈在五年内考了四次科举,终于凭借过硬的实力和运气考中进士,接下来是不是就可以做官了呢?不是。因为唐朝的学子想当官,除了成为进士这一必要条件外,还要参加一个吏部主持的考试,只有这个考试成绩好,才有官可做。当时的韩愈已经有学识,有名气,有高官赏识,参加四次进士考试也算考场老手,是不是可以轻松通过呢?按照常理是可以的,当时的许多学子也认为他能考中。韩愈或许也这样认为。所以他兴致勃勃地去应考,结果没有考中。

这时的韩愈很冷静,因为一次考试没关系,我还有第二次呢。并且自己二十出头,年纪不大。但是冷静归冷静,还是心中不平的。因为在他认为,考中的那几个人都不如自己,他们都是凭借关系上来的。所以他给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气愤不平的想法。并且文章结尾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一定可以通过实力考中。不走关系,我韩愈也能从穷小子逆袭称人上人。

这篇文章,既可以看出韩愈不惧权贵的性格,也能看出他对自己才学的自信。可是接下来的两场吏部考试中,韩愈仍然被拒之门外。这时的韩愈,已经没有当初的翩翩风度。因为如果这个考试考不中,他千辛万苦考中的进士就是一张白纸。为了改变现状,焦急又气愤的韩愈就给当时的丞相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高傲的韩愈也没有摇尾乞怜,即便当时他已经没钱交房租了。他对宰相说当今的考试有问题,考官只注重文章是否符合格律,不看重真才实学,更把许多对国家好的建树弃之敝履,这样是不对的。身为丞相,您要为国家推荐像我这样的人才,只有我这样的饱学之士才能振兴国家。这封信再一次把韩愈的性格暴露无遗,虽居于人下,但不卑不亢。信写的慷慨激昂,但石沉大海。接着韩愈又写了第二封第三封,甚至说出“我就是没有办法了,现在若是春秋战国,我就但别的国家谋发展”这样的话,可是依然毫无回音。不死心的韩愈又去拜访京城权贵,可每次都被拒之门外。

四次科考,三次吏部考试,多年的应考生活已经耗尽了韩愈薄弱的家资。没办法,为了养家,韩愈只能到地方节度使中做幕僚,虽然不及朝中官员风光,但至少有薪水可拿。韩愈先后在多个地方幕府中担任过幕僚,日子单调且薪资微薄。并且在幕府中工作非常危险,因为战乱频繁,各个地方武装势力经常发生冲突。单单韩愈就经历过两次战乱,差一点危及家人。所以韩愈再次开动脑筋,希望可以到朝廷工作。只要能回到朝廷,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薪水多少都好说。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韩愈也是多方面开阔人脉,终于时来运转,他的工作关系顺利从地方调回中央。但是并不是后来的朝中大员,而是在学校教书。著名的《师说》就是这个时期写出了的。在这一阶段,韩愈依然穷困,且被人看不起。直到很长时间后才有一个正式的小官,分到一个小院子。

客观来说,韩愈虽然囊中羞涩,可并不是寒门学子。他的家庭在朝中还是有一些人脉的。并且韩愈的学识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可以排在前列。就是这样一个人想要入朝为官都这么难,若是家境差一些,学识差一些的人,恐怕没有出头之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他是建国后第一所正规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更是高级知识分子里的佼佼者,由于成绩优秀而受到了国家的青睐,被...
原创 希... 人类历史上从不缺乏战争,说到底,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战争铺就,只不过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有...
原创 看...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 变法前的大辩论 商鞅想在秦国推行变法,秦国人都对此满不在乎。 于是商鞅便对...
原创 回...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神州大地上,新思潮与旧思想、外来侵略者与爱国主义青年等相互碰撞,同时各派力量...
原创 做... 1988年8月,大英帝国白金汉宫的宴会厅灯火璀璨,宛如白昼。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正在此间与...
原创 为... 公元前257年,秦围邯郸已三年,邯郸危在旦夕,关键时刻,信陵君窃符救赵,拯危城于既毁,扶大厦于将倾,...
原创 诸... 建安十二年,与刘备交好的徐庶向其推荐了正在种地的诸葛亮。 这不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早在六年之前...
原创 历... 1398年6月30日,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继位,是为建文帝。天道或许是公平的,朱元璋心狠手辣,残暴好...
原创 张... 前言 张学良是个风流倜傥的大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争议。他有两位重要的女人,一个是原配妻子于凤至,...
原创 清... 公元1738年,发生了一件令人十分费解的事情。有一次,在乾隆主持的朝会上,一位性格乖张的亲王,居然当...
原创 康... 1. 1708年,康熙巡视塞外,带着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十八阿哥胤衸等8个儿子同行。 刚刚八岁的小...
原创 张... 中国的文物流失问题,从有海外贸易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这一段,流失情况尤为严重...
原创 硬... 一、 今天我们来聊李世民。 对于大唐来说,李世民实在太重要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李世民在大唐创业初期挽...
原创 愉... 她啊,可是乾隆皇帝身边陪伴最久的妃子呢,做了妃子有整整47年。更厉害的是,她还生下了历史上特别出色的...
原创 姜... 前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神话史中,《封神演义》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其间的故事线索错综复杂,人物关系丰...
原创 罗... 王伯当突围之后,孤身匹马,径直奔向燕山。不日便至,进城寻了个落脚之处,稍作歇息,王伯当便问那店主:“...
原创 从... 清文宗咸丰四年(太平天国子寅四年,1854年),在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今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冬官又...
原创 秦... ——【·前言·】——» 秦始皇,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不仅以他的雄才伟略统一了六国,结束...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但他杀戮过重,也为后人带来了灾祸,在民国和解放后,曾氏子孙出了很多近现代的名人...
原创 光... 1881年,光绪在后宫闲逛忽见一宫女姿容秀丽,拉到没人处就临幸。不料,忙活半天竟失败了。光绪无奈悄悄...